編輯特企

潸潸河流發出最美的聲響,三大吟遊詩人—胡德夫、陳永淘、陳明章

潸潸河流發出最美的聲響,三大吟遊詩人—胡德夫、陳永淘、陳明章

三位臺灣⺠眾音樂史上的代表人物——胡德夫、陳永淘、陳明章,首次站在同一個舞台上,以各自生命吟詠的歌謠相遇、合創、共演。他們以各自的母語發聲、吟詠、敘事、記寫,尋回母語的聲韻,無懼且自由地大聲唱,說自己的故事。

此次共演將是臺灣音樂重要的一次多聲道島語匯流、不同文化背景的音樂能量相互刺激與再迸發。音樂會前,三位吟遊詩人相互造訪孕育他們生命、滋養音樂創作養分的所在地,從傳統戲曲和那卡西交混的北投、鄉野田園詩歌醞釀之地關西,再到山海聲響迴盪的臺東,三人將土地浸潤的歌謠相遇相識,碰撞出前所未有的新經典之作。

在合創過程中,三位詩人不僅以即興創作交流音樂,也談論分享彼此的生命經驗,以及許多歌曲的創作故事。在臺東的稻浪旁,陳永淘老師便分享了〈打碗花〉的創作由來:客家人稱「臺灣野百合」為打碗花,它是自然生態的指標,如果任意摘取就會破壞環境平衡,危及生存。老人家便以此告誡大家不要任意攀折花木,對待萬物溫柔慈悲。陳永淘老師也將這首歌獻給勇敢的朋友——臺東打碗花農場主人徐蘭香女士,「我們家鄉有條河,是孕育我們生命奶水的河,但那條河被工廠排放的廢水污染。徐蘭香女士不惜付出龐大代價持續抗議,最後終於把工廠趕走,是我家鄉的恩人。」

三大吟遊詩人音樂會——胡德夫、陳永淘、陳明章

圖 / 依序為陳永淘(左起)、胡德夫、陳明章。

關於河流,胡德夫老師接著也分享了〈芬芳的山谷〉的故事。老師表示,小時候嘉蘭七個部落被迫從大武山上遷到南迴公路附近,而因為大武山上不種米,從山上下來的族人都吃雜糧、地瓜、芋頭。正好父親卑南族的親戚來探望,他們答應協助把下方靠河的石頭地整理成良田。但在遇上八八風災時,嘉蘭村幾乎被沖掉了一半,「是我們不對,我們擋住了河流的去路」胡德夫老師有感而發地說。

三位詩人皆表示合創過後,對彼此的音樂更了解、更有感覺,而這次的演出就像是老朋友聚會,大家信手捻來就是一首樂曲,過程十分輕鬆愉快。他們也透露為音樂會共同創作了全新的歌曲,將在《三大吟遊詩人音樂會》正式首演。胡德夫老師笑說:「我們三個就像潸潸河流,在溪水裡放一些石頭,聲音的高低不同、會更美,這次參加這個音樂會能跟兩位好友敘舊、聽到他們的聲音很高興。」

陳永淘老師也分享:「透過這次創作,感覺失散多年的兄弟抱在一起,用不同母語進入彼此內心,沉醉在一起。」陳明章老師則感性地說:「很開心這次能跟我尊敬的音樂家組成吟遊詩人一起表演,這是我們好幾年前的願望。感謝台灣這個土地能讓我們這些稀有動物亂玩音樂。」

由胡德夫、陳永淘、陳明章共同演出的《三大吟遊詩人音樂會》,即將在 12 月 30 日於台北流行音樂中心表演廳登場。

立即前往購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