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偶戲館致力於打造偶戲藝術的創新與交流平台,匯聚創作者的力量,以偶戲藝術中心為目標,推動偶戲文化的保存與發展。
藝術家駐館計畫鼓勵不同背景的藝術家進駐創作,透過本館多元空間特性,激發跨領域合作與技藝交流。
不設限偶戲的形式,期待創作者發揮無限想像力,在此碰撞出獨特且前所未見的作品。
透過駐館平台,讓偶戲藝術在傳承與創新中持續演進,展現偶戲的當代表現與未來可能,推動偶戲文化更深廣地扎根與延伸。
在2025台北偶戲館藝術家駐館計畫成果演出,3位駐館藝術家陳彥瑋、陳薏先、張釋分將各自帶來長約20分鐘的全新創作呈現,包括︰
陳彥瑋《記憶的流域—市民大道速記|River of Memory · Notes from Civic Avenue》、陳薏先《山自經:卡撐啦!》、張釋分《散步》,
作品觸及記憶與城市、感官與身體、散步與回憶,期待把2025年8月-10月期間的駐館歷程,透過成果演出與您分享!
本次演出設有演後分享會,並歡迎留步免費參與當日16:00在同一場地舉辦之《物的轉向:當代偶戲美學讀本》新書發表會!
《物的轉向:當代偶戲美學讀本》作為2025年「耍物仔 Sńg mih-á」物件劇場特展 Speak for ITself : Object Theater Special Exhibition 的延伸出版,呈現當代偶戲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中的豐富樣貌。全書收錄來自國內外多位研究者、藝術家與實踐者的觀察、論述與創作經驗,內容涵蓋偶戲史觀、劇場美學、物件劇場、教育實踐、技藝傳承、城鄉發展到跨域實驗,開啟一場多面向、跨領域的思辨與對話。
◡◠◡◡◠◡◡◠◡◡◠◡◡◠◡◡◠◡◡◠◡◡◠◡◡◠◡◡◠◡◡◠◡◡◠◡◡◠◡◡◠◡◡◠◡◡◠
陳彥瑋《記憶的流域—市民大道速記|River of Memory · Notes from Civic Avenue》
◡◠◡◡◠◡◡◠◡◡◠◡◡◠◡◡◠◡◡◠◡◡◠◡◡◠◡◡◠◡◡◠◡◡◠◡◡◠◡◡◠◡◡◠◡◡◠
作品試圖對映台北市三十年來的都市變遷,尤其是市民大道這條由鐵道轉為道路的城市斷面。
在創作者記憶與城市歷史交錯的縫隙中展開。
市民大道將被視為一條象徵性的河流,承載城市的流動與個體記憶的漂移,
既是過去的通道,也成為情感與生命遷移的隱喻。
從地景與記憶的土壤中萌芽,沿著城市的縫隙生長、轉化與成熟,
象徵著時間與關係的再連結,也象徵個人與集體的身體敘事。
2025 駐館藝術家|陳彥瑋
台北出生,具視覺設計、新媒體與服裝背景的創作者與教學藝術家,
專注於布料、織品與日常物件的感知轉化,探索材料如何承載記憶與情感。
自2018年起展開參與式創作,透過與高齡者、智能障礙者的共創,形塑群體間的連結。
關注感官與身體經驗,擅長跨域整合與協作,並將服裝與裝置思維延伸至社群參與與空間實踐。
近年持續嘗試以藝術回應社會,期盼透過創作建立人與環境共融的想像。
相關連結
FB: https://www.facebook.com/TUXCLAB
IG: https://www.instagram.com/yenwei_art_and_design
── ── ✸ ── ── ✸ ── ── ✸ ── ──
陳薏先《山自經:卡撐啦!》
── ── ✸ ── ── ✸ ── ── ✸ ── ──
從「卡住」開始,然後……就結束了(咦?!)
物件?身體?已經不太重要 ──
台上可能有器官不安分亂跑,也可能有刀子直接下去削;
體膚小事分秒卡在喉嚨,還不知會嗆到還是笑。
從雕刻木頭的聲音與碎屑,到身體在空間中的掙扎與轉化,
一邊和自己纏鬥,一邊邀請觀眾共同經歷「撐住」的荒謬與各種可能。
不保證療癒,不承諾順利。
來大叫一聲「卡撐啦!」,看一個人如何努力習慣自己。
2025 駐館藝術家|陳薏先
台北人,現居萬華。中文系畢業。
喜歡讓身體與物件對話、在日常縫隙間找尋趣味的表演者。
2017年加入野孩子肢體劇場。2019赴法國 Philippe Gaulier 學習表演。曾發表創作《噢!肉》、《山自經》,
並合作《我美少女》面具演出。2022參與共創《她的共感日記》,入圍桃園科技表演藝術獎。
作品從肢體出發,關注性別與情緒經驗。近年投入木雕創作,嘗試從雕刻延伸感受與敘事的可能性。
創作團隊成員
創作/演出:陳薏先
創作陪伴/工作坊帶領:龔羽柔
創作陪伴:吳仲軒
音樂設計:邱愛福
︵︵︵︵︵︵︵︵︵︵︵︵︵︵︵︵︵︵︵︵︵
張釋分 《散步》
︶︶︶︶︶︶︶︶︶︶︶︶︶︶︶︶︶︶︶︶︶
「散步」,讓人擁有 360 度的視角,
自由選擇觀看的角度。
「散步」,讓人盡情走上岔路、
用自己喜歡的速度、找路、迷路、
隨心所欲迷航與漫遊。
在散步的過程中,腦中會出現一些畫面,
敲擊過去的回憶。
也許踏下每一步或大、或小足跡的同時,
身體與心靈也正同步描繪著,生命的樣貌。
︵︵︵︵︵︵︵︵︵︵︵︵︵︵︵︵︵︵︵︵︵︵︵
你上次在城市裡散步,是什麼時候?
︶︶︶︶︶︶︶︶︶︶︶︶︶︶︶︶︶︶︶︶︶︶︶
旅行時,常會透過散步認識一座城市。
但回頭想想,自己在台北卻很少這麼做。
我不是台北人,在城市散步常常迷路,
散步的時候,內在與外在的自己,
還常常跑出來一起聊天。
作品《散步》透過「行走」與「隨機的可能」,
打散生命裡線性的排列組合。
2025 駐館藝術家|張釋分
嘉義人,行走的人、風中的氣流、新手級緩慢時區生活者。
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導演組。藟艸合作社共同創辦人,亦以演員、編劇、戲劇教學者等身份參與創作。
作品從生活有感之處出發,關注性別、自然、人權與青少年戲劇教育。2025年參與文化部扶植青年藝術發展補助編舞者張雅為《月的直覺》階段性呈現表演者;2023–2024年《樹生海鄉》擔任導演與文本共創;2022 年獨立製作《親愛的我在》擔任編劇、導演。
喜歡以創作建立連結,使經驗與感知能相互共振與交流。
相關連結
IG: https://www.instagram.com/yeah_oh_yy
創作團隊成員
創作|演出 張釋分
創作陪伴 章可藍
文本共創 陳佳儀
燈光設計 邱郁雯
音樂設計 鄭得愛
◎身心障礙人士及陪同者1名購票5折優待,入場時應出示身心障礙手冊,陪同者與身障者需同時入場
◎ 每人一票,憑票入場。
◎ 本節目為實驗偶戲,非兒童戲劇,恕僅供10歲以上觀賞。
◎ 演出長度約90分鐘,設有演後分享會,並歡迎留步免費參與當日16:00在同一場地舉辦之《物的轉向:當代偶戲美學讀本》新書發表會!
◎ 因演出紀錄需求,現場將會有攝錄影紀錄。露出管道包含但不限於網路、電視、紙本及平面媒體。前來觀賞即視爲同意授權個人肖像使用。
◎ 為維護演出品質及其他觀眾權益,遲到及演出中途離席之觀眾,請配合主辦單位及場館人員安排進場,若有不便敬請見諒。
◎ 主辦單位保留所有節目演出及活動異動權與解釋權。
購票方式
※特別提醒,如本節目有以下方案,無法於超商購買:
取票方式
實際取票方式請依結帳頁面顯示的選項為準。取票方式僅能擇一,如需選擇不同取票方式,請分次購買。
退票期限:
最遲須在演出日10日前(不含演出日)辦理,逾期無法受理。
例:演出日為6/29,最後退票期限為6/19。
退票手續費:
每張退票收取票面售價10%手續費。換票視同退票,需退票後重新購買。
申請方式:
【選擇電子票或尚未取紙本票】
以「ATM轉帳、現金」購票:
請至網站勾選項目2,填寫訂單資料並附上存摺照片辦理,申請的退票如符合退票規則,將於3個工作日內執行退票作業。
※ATM轉帳繳費時產生的轉帳手續費由銀行收取,如有退票情形(含換、補票及節目異動之退票),轉帳手續費恕無法一併退還。
【已取紙本票】
請由下述退票方案擇一辦理:
注意事項:
如購票時使用文化幣或點數折抵,退票時,系統將退還折抵之全額文化幣,並於扣除退票手續費後,優先退還點數,再將剩餘款項退回。特別提醒,如退票時(含換、補票及因節目異動之退票),抵用之文化幣、點數已逾使用效期,OPENTIX將無法以任何形式進行返還、展延。
【優惠組合退票】若購買兩個品項以上之優惠組合,退票須全數辦理退票,或退票後剩餘數量仍符合原優惠組合規則,方可辦理。
【套票退票】套票退票需整套辦理,無法以單張票券申請退票,亦不接受換票。如購買不同場次票券,最遲需於所購買的首場演出日10日前(不含演出日)辦理,如套票另有規定者,請依套票頁面之注意事項為主。
※ 依據文化部「藝文表演票券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第3點規定,若本節目因故取消、延期舉行之主要表演人員或主要節目內容,於預定表演前發生變動時,相關退票機制、受理方式、退款途徑等資訊,將另行公告於本節目頁面;若遇上述異動情境,主辦單位未提供退款機制時,以信用卡購票之持卡人,可向原信用卡發卡行申請信用卡爭議款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