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站作家專欄

儀式性感──李銘宸

儀式性感──李銘宸

《 ☆<コ:彡水水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專欄|OPENTIX 2021年1月

儀式像是節日提醒著我們些什麼,儀式讓人歸位,儀式讓人投入;像是冥想靜心的時候,或演員表演者暖身的時候最常說的,呼吸,呼的時候將自己的雜念與灰黑色的糾結的沾黏的思緒鬆開吐出,吸的時候吸進光吸進明亮吸進透明讓這些充滿自己。儀式好像是一連串讓你重新意識的過程/動作。

文字/李銘宸

儀式性/儀式感,好像是繼「日常」後下一個生活禪中的顯學用字,某個判別的依據是當這樣的字眼開始出現在各大電商平台APP或各類型產業文案都開始使用的時候。

吹熄蠟燭或吹熄生日的蠟燭,刻意遠行去另一間不順路的店家,仔細撕開鐵盒餅乾的透明膠帶,按照身體部位順序沾點香水,不為什麼地買束給自己或其他人的花;在提及儀式感的那些時候,好像通常是一種對生活場景的重述。有時讀到這類文章或文案,會sense到一種關於生活的理想建議的姿態,瞬時連結想到某種創造需求的商業老調,使人(像是我)心生抗拒或反感,我的生活沒有融蠟燈或龜背芋或自己切酪梨做早餐怎麼了嗎?就不理想了嗎?(冷靜);但確實,好像會需要稍微不同以往,需要有一點點特別,才能讓儀式感發生,才能讓儀式感帶來什麼。

儀式帶來什麼?儀式感帶來什麼?好像,是揭示出一種無形的精神,提(醒)出一種過於習慣的既存的重要的事物,或是召喚,進而趨吉避凶;生日時吃得比較好,與吃生日蛋糕的差別?平常就在意著重要的人與親人,與在節日對他們表達心意的差別?儀式的功能在於賦予功能?嗯我在試圖釐清它的輕重有無,譬如說我聯想到指差確認(註),或者剪綵,前者是非常實際地在解決問題或減少損傷,使運作精確,但後者是是一種象徵,是一種寄情,一種號召或宣告,白話是前者不做可能會死,但後者不會;所以在手術房中各種工作用語與流程的複述與動作程序,其實也無不同於星巴克的點單後台叫喊(這也確實源自於最開始星巴克開設於嘈雜魚市的功能性緣故);指揮交通可以是舞蹈的一種可能,但舞蹈可能不適合成為指揮交通的可能;當可以自己開的門和自已按的電梯特地請個人來做的時候,就要給他穿上體面的穿著,五官體態端正吸睛,聲音可人的問候語和帶表演性的手勢與身體動態,我感覺自己被重視,我覺得自己很重要;不只在買一個商品,而是交換一個體驗;在小地方創造深刻有感的體驗,把第一刻一再提前,把最後一刻無限延後。那些不做不會死,但做了讓你感覺很好或更好…的事情?

疫情迄今近一年(餘?),進出各個展覽演出影城場所,留下姓名,到場/參與的時間與日期場次,留下居住地、電話、聯繫方式,還有你當下的體溫,從一種緊急事態漸漸演變成日常的當然。在某次觀演前的這一連串行為,讓我產生了儀式性的感受;不論我再怎麼趕或從容,都必須完成這一切才得以入場,旅程才得以開始。這一切確實像是一個儀式。也聽過有人對於這樣的環節,感到恐慌不安,個資的安全疑慮,或一種匿名性的現身,被竊知了什麼,或者無可阻止的犧牲/遺棄/貢獻了什麼,但不知道為何我總有一點點享受這串過程,幫你量個體溫喔,填寫一下實名制資料喔(或掏出身分證件掃描),幫你消毒一下雙手喔,口罩請戴起來喔,甚至好像能有一點在這之中靜心,知道自己每日的體溫是我在其中最有感覺的環節。這種儀式感甚至強化了我即將要經驗的不知會是如何的經驗;儀式讓我們不得不慢下來,讓身體重新回到原處,意識此時此刻與此地;又或者在這樣的時局之下能夠暢通地出入各式場所場合——這一連串行動——總是一種再次提醒這個事實的時刻。

進劇場這件事情,或說劇場本身確實也是其中一個無以名之地充滿儀式的所在。前台人員,歡迎來看戲,announcement,祝您有個愉快的看戲時光,三明三暗,掌聲;這些儀式好像是在提醒一種魔幻的蒞臨與存在,像是魔術師引領效果的手勢與走位,像飛機起飛前的安全演示,像是一種祈願的引導指示,這似乎,也隱隱地持續繼承著劇場源自宗教與慶典的起緣;儀式讓人投入;像是冥想靜心的時候,或演員表演者暖身的時候最常說的,呼吸,呼的時候將自己的雜念與灰黑色的糾結的沾黏的思緒鬆開吐出,吸的時候吸進光吸進明亮吸進透明讓這些充滿自己。自己被提醒,自己被重視,自己自然地想要投入,我重新感覺到自己。唱生日快樂歌的時候,雖然壽星總是尬笑手足無措的那個,但或許所有的驚嚇歡鬧插科打諢場面話,旋律小節固定的各語種歌詞祝福,或過場或真情,為的都是吹熄蠟燭前的那刻安靜與無聲的默想,和吹熄蠟燭後或像星空或是殘影的黝暗片羽。

註:https://reurl.cc/2bgx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