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TIX編輯臺

無懼表露感性,就不怕使用色彩 登曼波的視角光譜

無懼表露感性,就不怕使用色彩 登曼波的視角光譜

【新日常,新色度】專題 |OPENTIX編輯臺 2022年1月

和曼波進行訪談之前,他正在看金馬獎頒獎典禮的重播。「我感動到哭了好幾次」,真性情的曼波說。成長於中部的他,一直到了大學畢業後才北漂。當時上來台北,就是為了參與電影《一頁台北》與《艋舺》的美術製作。發展至今,專職攝影的藝術家登曼波,歷經了電影與劇場的洗禮、國外遊歷的文化衝擊、以及跨領域的各種合作。而這些經歷,也內化在他攝影作品裡絢爛的光譜間,並延展到他橫跨攝影與裝置的個人藝術創作裡。

文 / 謝賀銘

看電影,啟發畫面色調

許多人對於登曼波攝影作品的第一印象,便是每幀照片裡蘊藏的鮮豔色調,極其搶眼,卻也極其真切、滿載能量。問曼波何時開始這麼大膽地去用色,「應該說我本來就不怕很多顏色的東西。大概也是從2008年開始,我就變成特別想要去感覺影像的顏色,那時候可能我的作品也沒有那麼多,但是我在看東西的時候,我就會特別被色彩很豐富的、或是個人特質很強烈的作品吸引住。」

那時他熱衷於阿莫多瓦、王家衛、昆丁塔倫提諾以及眾多南美洲及南歐的電影,而這些風格強烈的影像,以及其中源源不絕的色彩,便漸漸地影響了他自身的美學觀點。

攝影 / 登曼波

攝影 / 登曼波

做電影,磨出斑斕場景

實際踏進電影拍攝的美術組後,曼波開始培養出對於「場景」本身的敏銳度。「剛入行的時候,我對於做質感是最有興趣的。那時候我師父有太多事情要做,所以他就是教我做質感,我需要把整個空間都做舊,並不是把什麼東西都弄得好像很正常、很整齊、很乾淨,但反而讓很多東西變得很具生命力。」這也是為什麼當曼波看到今年金馬終生成就獎,頒給了質感師陳新發時,會如此有感觸。

這樣親手打造拍攝場景的訓練,也讓他在往後與平面媒體合作的攝影過程中,總是能夠在有限的資源裡,靈活變幻場景與服裝,做到精準的視覺表現。而在他個人的攝影作品中,無論是多麼看似隨意的瞬間,也總充滿著微妙甚至魔幻的電影場景感。

攝影 / 登曼波

攝影 / 登曼波

攝影 / 登曼波

圖 / 作品《父親的錄影帶》

做劇場,透悟顏色隱喻

爾後曼波也踏進了劇場界,而他合作的第一個對象,就是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參與劇團的劇照拍攝與視覺創作。「莎妹就是一個不怕顏色的劇團」,曼波說道。「物件本身具有顏色時,它所具有的隱喻性,便是我在劇場裡觀察到的。」

從五金雜貨店裡會賣的粉紅臉盆,到辦桌時所用的紅色塑膠椅,曼波認為在場景裡,運用這些物件本身豔麗的顏色,就像是喚起觀者們的生活共同經驗。劇場和電影道具的顏色對他來說,其實並不只關乎色調本身,而是在這層顏色透過物件呈現後,得以滲入感官的立體感。

攝影 / 登曼波

攝影 / 登曼波

攝影 / 登曼波

攝影 / 登曼波

做出版,紀錄文化光譜

「久而久之,我創作時就是很享受使用顏色。做久了也發現,這跟身處台灣的生活有關。可能跟其他緯度比較低的國家一樣吧,台灣在顏色上面,就是帶著一個濃烈感,不會是低飽和的。」今年他與時尚編輯及作家李昭融,以及他「波文映畫社」的工作夥伴、也是攝影藝術家的林建文,合作出版了《台女》一書,希望透過深具感染力的攝影和文字,帶大家看見這世代「有點不一樣」、「有故事」的台北女生,好比一項試著去探索、理解當代台灣女性的田野調查。

《台女》書中穿插的螢光橘頁面,就像是台灣在地文化的生猛活力,與這些台灣女孩們的敢於做自己,所交相輝映出的光彩奪目,一種讓人無法忽視的個體性。「朋友常說,我跟『台』的東西放在一起,就特別有力量」。

圖 / 《台女》一書封面

圖 / 《台女》一書封面

做展覽,呈現色彩多元

2019年,登曼波以個人生命經歷為軸心的《父親的錄影帶》,獲得了臺北美術獎首獎,今年他延續這個作品的脈絡,在政大藝文中心舉辦了個展《父親的錄影帶_碧兒不談》,透過由攝影作品及裝置編輯而成的影像詩歌,記錄了他實際參與的台北當代地下生活,從變裝皇后、到跨性別與非二元的酷兒族群,紀錄了一群不被主流所見,甚至被迴避直視的群體。

他往年在德國柏林以及周遭城市參與的酷兒活動,以及流連其中的人們,也是他穿插在展間的紀錄對象之一。

「我在這些活動裡觀察到的,是這些人們已經沒有顏色的框架了,他們不會覺得什麼顏色是男性化、什麼顏色是女性化的,你喜歡什麼顏色就是什麼顏色,那是與你的個性有關的。這可以說是一種顏色選擇上的『酷兒』,不被刻板印象化。就像是女生廁所要用粉紅色標示,男生廁所要用粉藍色標示,這種邏輯就應該被打散。」

圖 / 臺北市立美術館《父親的錄影帶》展覽現場

圖 / 臺北市立美術館《父親的錄影帶》展覽現場

攝影 / 登曼波

攝影 / 登曼波

攝影 / 登曼波

攝影 / 登曼波

穿透當代與傳統,讓色彩歸於感性

最近登曼波也再度與莎妹劇團合作,為他們與明華園天字戲劇團跨界合體的《無題島:孽種與魔法師》,拍攝了一系列意象鮮明的形象照。在祖母身旁長大的曼波,小時候跟著阿嬤看了好多歌仔戲,自然對明華園以及傳統戲曲也毫不陌生。

圖 / 《無題島:孽種與魔法師》視覺

圖 / 《無題島:孽種與魔法師》視覺

「拍攝之前,我還是先特地先下了屏東,去看明華園劇團裡的佈景和道具,先設定每一個角色要有一個色系,然後再由簡到繁。」與時尚界也緊密合作的曼波,總是會先深刻理解被攝者的特質,然後再從這些特質,去發展出每個畫面當中的獨特性,而這往往便是由顏色為出發點。「顏色會先是我最先考量的一個視覺元素,然後再從服裝等等去想畫面的呈現。但到了拍攝現場,很多決定還是很直覺性的。」

對於曼波而言,顏色在作品上面的展現,是非邏輯性而回到感性的。無論畫面呈現出的是和諧或衝擊,都應該要能碰觸到比感官更深層的某個記憶。而現在的他,也因為一路以來的創作經驗與試驗,不再懼怕在畫面上表露感性,讓他作品裡的每個色彩,不只是風格的表態,而成為了與觀者個人生命經驗、情感與文化背景的親密聯繫。

BOX

登曼波

登曼波 Bio

自台灣,目前定居台灣台北攝影師與影像創作者,2009 以實驗影像作品「Marrow 無憂」獲台北電影節非劇情類特別獎,參與過電影《一頁台北》、《艋舺》美術製作,2011 年台北首次個展「SLEEP LESSON」,2016 年於台北透明公園 「Document 0-4」影像個展,2019 於臺北美術館以「父親的錄影帶 Father’s Video Tape」獲當年臺北美術獎首獎,擔任法國雜誌「Les Inrockuptibles」巴黎侯孝賢電影週專訪攝影師,參與劇團「莎士比亞的妹妹劇團」劇照與視覺創作。

你可能會喜歡

2022臺灣戲曲藝術節《無題島:孽種與魔法師》

2022/5/6 (五) - 2022/5/8 (日)

明華園天字戲劇團與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攜手合作,二位導演:王嘉明、Baboo首度共同執導,天字團主要演員:陳昭香、陳麗巧、孫詩雯、陳進興、吳奕萱領銜主演,在傳統與現代的並置下,尋找當代歌仔戲混雜與衝突的美感。

《無題島》以莎士比亞神怪傳奇劇《暴風雨》為故事的原型、想像的起點,改編過程挪借外台戲「臺數」的說戲方式,拼貼揉雜了經典莎劇的情節套路:背叛、復仇、扮裝、錯認、魔法、戲中戲等,以此呼應歌仔戲自由包容的生猛能量,讓「胡撇仔」真正成為一種舞台精神。

立即前往購票

更多《新日常,新色度》線上專題

沒有顏色,怎有趣味活?江奕勳的時尚玩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