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站作家專欄

歧義散策:灰色是不想說,藍色是憂鬱──李銘宸

歧義散策:灰色是不想說,藍色是憂鬱──李銘宸

《 ☆<コ:彡水水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專欄|OPENTIX 2022年4月

許多年以前幫一齣戲做視覺,一稿後依據導演意見與各種feedback一路改了9個截然不同的設計(沒有誇飾開玩笑)(還是更多?)最後導演選了最一開始的一稿;還是另外一次也是做了5個up以上的版本,業主也抓狂了:「很酷的感覺就對了,隨便你怎麼做,只要很震撼讓人對戲很期待的感覺就好了」隨之新版本零秒過關。

在臺中國家歌劇院製播的podcast裡導演許哲彬的一系列《導演(不)只出一張嘴》第一集裡導演王嘉明提到:「(大致語意)導演要怎麼透過一張嘴讓團隊動起來…要怎麼知道語言的力量在哪裡,哪些語言以為是廢話但其實是有用的,以為有用的語言其實卻都是廢話…」

文字 / 李銘宸

日系風

「我覺得他聽不懂我要什麼。他不是設計師嗎?」「已經溝通好多次了結果東西長得愈來愈奇怪。」「我覺得我講得非常清楚了我要的東西其實很單純。」……

信任的咖啡店老闆在我一次光顧時問起,有沒有認識什麼不錯的平面設計師可以推薦的?因為接下來的節日檔期要出禮盒,已經有跟一個設計師工作了好一陣子但……;為什麼說信任的咖啡店老闆呢?除了咖啡好喝以外,可能是因為在每次詢問討論關於咖啡的專業知識時,老闆總是耐心親切且口語地跟我解答分享吧,使用非常好懂的舉例和比喻,種種細節讓咖啡這件事既沒有距離感但依然充滿各種藝術一般的細節(我的個人感受啦),「咖啡豆磨粗一點磨細一點有什麼差異?」「就好像你煮菜想要更好煮出食材味道或更快把味道煮進去的話,就切小塊一點」(剛好順著一個煮咖哩飯的前文)……

……「我就是說想要比較日系風的設計」「想要比較有質感、有設計感的」「東西希望簡單一點,像我店裡面配色、LOGO,也都是比較簡約日系的吧」「結果他設計一個,我不知道怎麼講耶,公仔嗎?就是,很,很可愛的東西給我,很不搭」「那種是叫Q版還是叫什麼,我不知道,不是我要的,我不知道怎麼跟他講耶」

熱血的感覺

最近打打小工地接了一個平面設計工作,朋友開的店滿周年做活動想要有個視覺作為宣傳。在溝通設計方向時,朋友主動地給出了他們執業以來有對外使用過的視覺設計、LOGO等,供我在思考時做脈絡參考。Professional。我們約了個時間簡單通話,對齊畫面想像和實務方向──「就是熱血的感覺就對了」──朋友在其實溝通無虞的通話中最後提到。

因為有視覺材料直接做溝通基礎的前提,原本其實認知清楚的討論,在最後的補充check之下我反而有點迷失方向。

熱血啊……我腦中浮現的是粗獷的書法字跡,或是很粗的奇異筆麥克筆的率性書寫,紅色配白色佐黑色,黃色或橘色配黑色也有機會……中間提供工作進度與初稿時,覺得不夠熱血的朋友提供了一些其他海報設計給我,補充關於『熱血的感覺』……「哦哦哦你們要的熱血的感覺,是漫畫感啊?!?」「動漫漫畫的那種感覺???」(無怪乎以往使用的視覺都是手繪圖像為主的構成啊…@@),朋友連聲答對對對對外也更明確地指出了那些讓他們家覺得熱血,覺得有熱血感的實際漫畫作品們。(…@@)

一定不是我至少我很冷靜

說到這裡,並沒有要往如何與設計師/業主良好溝通與產出的教戰手則發展。

有的時候我們在講起工作上的kiang人kiang事時,好像會有種如馬路上三寶般先入為主的印象,但上面分享的例子們,在我眼裡,都是厲害的、使我信賴的對象;那是要說隔行如隔山術業有專攻嗎,也不是;因為是厲害的人,因為是對事情會有所眉角堅持同時也不會不做功課的人,因而更有意思的部分是,語言的歧意,溝通的愛錯。

說到日系風時,無印良品是日系、浮世繪是日系、侘寂風是日系、安藤忠雄或卡利怪妞或宜得利都是日系,公仔,也沒有不日系,所謂熱血的感覺其實也沒有不日系,說熱血的話,玖壹壹跟8+9應該也可以在熱血的感覺這邊有個交疊的色塊吧,講到漫畫的話我個人會先想到對話框或是狀聲詞、符號什麼的。

但像設計、視覺,這種好像眼見為憑的東西,真的拿圖來做溝通,也有一種狀況是:做得跟圖一模一樣;這也是一種傷腦筋的狀況……「結果他竟然給我做得跟我給他的圖一模一樣」一次一導演友人的請(ㄅㄠˋ)益(ㄩㄢˋ)「呃那不是抄襲嗎?」「重點就是也沒有抄得很好,要像不像的,真的不知道要怎麼辦!」。平面難產struggle多時的導演友人在收到final2的final定稿的final_final版時真的爆了。但一般sense無虞端正的設計師認知,是不太可能在溝通來回之後把業主給你的reference直接照做交件的……「還是你說了什麼話所以設計師才做得一模一樣給你,但又礙於良知所以沒有做得那麼一模一樣?」…我不記得我有們有沒有討論到這部分。

回想不起來以前有沒有經歷過類似的訓練,但就算真的拿圖對圖地在討論,就算看起來跟reference很像或不像,會不會也同樣迷失在圖像的歧意裡;隙縫是希望也是慾望,危險可以刀鋒也可以沒人扶的嬰兒,灰色是不想說,藍色是憂鬱,粉紅色可以很無害也可以是福壽螺,是帽子或是吃了大象的蛇。

如何在歧義中聚焦或殊途終能同歸,好像是這種話題可能要引導過去的一種有效討論;但不知為何更多時候實際透露出的,關於溝通的,那種柏拉圖式的神交錯頻或是人格冒犯的勒索妄想,才可能是歧異之所以無路可沿的關鍵所在或開枝岔葉的端倪……之後有機會再說吧。

看看駐站作家其他專欄文章

哽(歧義散策)

手沖咖啡與庫卡

此曲只應中和站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