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站作家專欄

【貧窮男專欄】跟著電影,跳進清涼大海

【貧窮男專欄】跟著電影,跳進清涼大海

《看戲不忘電影》專欄|OPENTIX 2022年6月

到了6月最想做什麼事?高唱著陳昇的〈Summer〉,同時跳進大海。

台灣四面環海,偏偏在我們成長的過程,海洋被視為禁忌,海岸線成為軍事重地,錯失擁抱大海的機會,只能從電影中去追尋那神秘的未知。

文字 / 貧窮男

去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頒給南非Netflix製作的《我的章魚老師》,神奇捕捉了章魚與人類的交流,透過自由潛水的方式拍攝,受限於每次只能下水拍個幾分鐘就必須浮上水面換氣,前後以1年時間,每天下海尋找同一隻章魚互動的過程,不但拍下章魚超乎尋常的生存智慧,同時展開跨物種間彼此探索的信任。這是少數透過單一物種的細緻描述,來讓我們認識海洋的神奇博大。

另一類影片則獵奇般地展現海洋的神秘多樣性,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如1991年盧貝松的紀錄片《亞特蘭提斯》,或是2009年史上投資最大的法國紀錄片《海洋》,耗資5000萬歐元,以5年時間,動用12個攝製組、70艘船,在全球50個海域,拍攝上百物種,超過500小時的海底世界及海洋相關素材,帶領觀眾探索充滿奇趣的海底世界。然而讓這一切成為可能的原因,不得不提到水肺發明人庫斯托(Jacques-Yves Cousteau),他於1943年改良發明的水肺,大大增加了人類在海中停留的時間,為人類的海洋探索,如登月一般,帶來了里程碑的一大步。

永遠的紅帽子船長

庫斯托是海洋世界的傳奇人物,除了水肺外還發明海中推進器,同時身兼學者與探險家,製作拍攝了無數的海洋紀錄片,而這一切始於他於1956年和路易.馬盧合作的電影《寂靜的世界》The Silent World,創下坎城影展首次將金棕櫚獎頒給紀錄片的紀錄,隔年奪下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當時庫斯托已是法國最知名的人物,路易.馬盧還只是巴黎高等電影學院的學生,在日後的訪問中被問到為何庫斯托會選他來合拍這片時,路易.馬盧回答:「因為我會游泳。」但他卻在拍攝期間潛水導致耳膜爆裂,無法繼續下海。庫斯托後來受到美國電視台邀請,拍了非常多的海洋紀錄片,除了1964年再度以《沒有陽光的世界》拿下奧斯卡紀錄片獎,都無法再超越跟路易.馬盧合作的《寂靜的世界》,卻以戴著紅帽在浪濤中拼博的老船長形象,帶動了潛水與海洋探險的熱潮。

《寂靜的世界》以清晰逼真的圖像、絢麗奪目的色彩,向世人展示了一個人類完全陌生廣袤深邃的海底世界。因為路易.馬盧的加入,少了學術的嚴謹,多了對未知的好奇與人文的探索,關心的不只是海洋裡頭的世界,而是「卡里普索號」船上組員的各類專長,水肺雖然提供了氧氣,但還有壓力的問題,在海底怎麼拍35厘米,同時也拍下庫斯托帶上船的愛犬,隨著海浪在沙發打盹滑來滑去的畫面,後來魏斯.安德森在《海海人生》中也模仿上述畫面,來向庫斯托致敬。

在海中挑戰自我也追求美感

1974年,當時72歲的德國電影導演蘭妮.萊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謊報只有52歲,以報名水肺潛水課程。之前她因直升機失事墜落傷到脊椎,發現在水中就完全不痛,往後20多年,便和小40歲的男友,長期在海底拍攝紀錄片, 100歲生日時在柏林的動物園發表了紀錄片《水下印象》。這個曾以《意志的勝利》、《奧林匹克》中的攝影技法及美學上高度成就,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導演,即使戰後受到納粹戰爭罪的指控入獄到獲赦,她仍然努力活出不凡人生,並沒有放棄對美的追尋。不同於庫斯托的科普或好萊塢大白鯊式的娛樂,《水下印象》以其獨特的美感拍出海洋世界的動人生態。

提到自由潛水,不能不提盧貝松1988年的《碧海藍天》,保存了水肺發明前的木筒頭罩裝置,在海底下因壓力導致意外的一幕。最近重看導演版,竟然比當年美版多出50分鐘,結尾的不同使得原先美版顯得畫蛇添足,多出來的部分大多是對雅克感情世界的描述,對海豚(大海)與喬安娜(人世)間的抉擇,開始思考緣分與宿命、宿命與本命間的微妙不同。小時候看《碧海藍天》時,關注在潛水的挑戰極限與對擁抱大海的渴望,一般人自由潛水大約10公尺,專業的大概可到20公尺,但電影中的潛水員雅克,心跳可以降到跟海豚一樣不可思議的27下,挑戰到人類極限下潛129公尺。根據AIDA公告如電影中的NLT式的潛水記錄,在2007年已經創下216公尺的紀錄,迄今無人能破。

台灣有著漂亮的海域,疫情間或許能替代出國讓人打開眼界,認識大海讓我們更崇敬大自然的奧妙,也能反思海洋環境的污染,學習謙卑與浩瀚的海洋相處。

看看駐站作家其他專欄文章

台灣電影中的編舞

電影中的編舞

讓電影不朽的《馬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