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TIX編輯臺

日光,終於灑落在劇場的此刻(上)從修繕到開幕的「萬座曉劇場」

日光,終於灑落在劇場的此刻(上)從修繕到開幕的「萬座曉劇場」

【 民營表演空間新地標 】專題 |OPENTIX編輯臺 2022年6月

文字 / 吳岳霖

攝影 / 林韶安

「日光,無所分別。」是這個成立於2006年的劇團「曉劇場」的開場白,似乎正呼應著團名的「曉」——破曉。從在台北士林成團,到已於萬華扎根10餘年;也從士林的3層公寓,到和平西路三段巷弄裡的地下室、華江老公寓,然後是龍山文創基地B2與糖廍文化園區。曉劇場除發展面向社會議題的創作,如《穢土天堂三部曲》、《焦土》等,也改編張曼娟、黃春明、三島由紀夫、宮部美幸等作家經典,並落實與萬華在地的連結,開設社區戲劇班,發表系列作品,和南海發展中心進行身心障礙者戲劇課程。曉劇場現正進行中的下一步是,多數劇團長年以來的夢想——擁有一座劇場。

「萬座曉劇場」於是在「糖廍文化園區」這個原為日治時期的糖廠建物裡誕生。

萬座曉劇場環境

圖 / 萬座曉劇場環境

劇場名字裡的「萬」取自於「萬華」,「座」則是「劇場」的意思,同時也指涉「座席」,與「萬」的配合也延伸出「上萬個座位」的寓意——當然,作為1個僅有將近200席座位的劇場空間,指的是綿延不絕的進場人次,以及延續不斷的創作場次。終於在2022年4月開幕營運的萬座曉劇場,現在看來如日升月落般的平實如常;但,這座市定古蹟,過去曾作為明華園戲劇總團的排練場,真正在曉劇場手上轉為劇場空間,其實是場3年左右的挑戰。

「老房子文化運動2.0」計畫開啟的契機與挑戰

糖廍文化園區裡主要有3棟市定古蹟糖倉,而曉劇場所承租與修繕者為其中的B棟,所依循的是臺北市政府推出「老房子文化運動2.0」計畫(簡稱老房子計畫),透過民間團隊的力量,將老房子活化再利用。

萬座曉劇場環境

圖 / 萬座曉劇場環境

這個計畫是自文化部105年7月所公布的「出資修復公有文化資產租金減免辦法」,所修訂出來的新版規章,除維持修復期間不收使用費,未來承租人可透過考核機制,得以修復工程及日常管理維護支出金額減免使用費(租金),最高可減免全部使用費。同時,這個計畫也與目前台北市其他相似劇場空間,如牯嶺街小劇場、表演36房—永安藝文館等,所使用的「委外營運」或「空間共享」等方式列出的條件與補助項目非常不同,幾乎任何設備都得團隊自行負責,就如藝術總監鍾伯淵所說:「我們是租用,還要有相關維護,部分補助是不能申請的,像是『藝響空間』的案子。」

曉劇場共同創辦人李孟融認為:「但這也是個契機,多虧有老房子計畫。每個劇團都想要有自己的劇場,所以我們在這裡製作《焦土》的時候就有想過『這裡哪一天開放,我們就要來租』。也知道風險不低,但我們就做,才會有百分之百的製作權。」

擁有一座劇場,從老房子計畫打開契機。但,曉劇場也是第一個使用此計畫的劇團。老房子計畫以往較多是基金會、建築事務所等較大的財團組織申請,且多半用途為餐廳。曉劇場沒有前例可以遵循,完全需要自己摸索前行,挑戰也隨著2019年的第一步開始降臨。

萬座曉劇場鍾伯淵

圖 / 萬座曉劇場-鍾伯淵

鍾伯淵表示:「一開始誤以為古蹟修復再利用計畫沒有很複雜,但後來發現我們與文化局文資科的理解方向其實是不一樣的,我們要如何讓空間的使用是符合文資法,讓文資科願意通過提案,過程就有很多溝通與討論。」縱使這個空間過去用於排練場,與劇場使用的差距並未那麼大,但李孟融則說:「當今天要被重新檢討的時候,每個細節就會被重新看待。特別是這個空間作為古蹟,很多東西是不能動的,就必須在不能動的情況下做很多因應。諸如磚砌、油漆、防水、修復工法、鋼構等,要提出很多很細節的方案。」

這些方案的提出,或許是在解決問題,但可能延伸出更多問題必須被解決。

繼續看下去

日光,終於灑落在劇場的此刻——從修繕到開幕的「萬座曉劇場」(下)

【萬座曉劇場】近期節目

萬座曉劇場開幕演出《之間》宮部美幸怪談

2022/6/10 (五) - 2022/6/12 (日)

曉劇場《潮來之音》愛丁堡藝穗節演出限定版

2022/7/15 (五) - 2022/7/1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