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TIX編輯臺

你不可不知道的安藤忠雄(上)-他是清水混凝土詩人,也是苦行僧

你不可不知道的安藤忠雄(上)-他是清水混凝土詩人,也是苦行僧

【打開展覽這一區】專題|OPENTIX編輯臺2022年7月

文字 / 黃資婷(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與中國文學系博士)

圖 / 忠泰美術館提供

台灣人對安藤忠雄(1941-)的喜愛,似乎不用多說。於明星建築師帶領下,大眾對清水混凝土的態度改觀,從廉價便利等標籤脫胎成優雅持重。信徒們朗朗上口他熱愛拳擊,沒受過建築正規教育,透過旅行積累見聞,且獲得普利茲克獎等一路開掛的傳奇人生;卻不見得知道他從母姓,他與二弟北山孝雄是雙胞胎,相差6歲的三弟北山孝二郎亦是知名建築師。

造神容易,安藤卻以「屢戰屢敗」來形容自己的一生。回到成名作「住吉の長屋」——這幢褒貶不一的私人住宅,可發現安藤對待居住空間的態度,更像是苦行僧的自我試煉——對自然的敬畏之心與追求富饒的精神生活,被他擺放在安居、舒適、機能等現代生活必備條件前頭。

住吉的長屋—東宅 手稿(左)、建築現場照(右) © 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由忠泰美術館提供

圖 / 住吉的長屋—東宅 手稿(左)、建築現場照(右) © 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由忠泰美術館提供

這當然與建築師的成長背景有關。生於二戰期間的侵略國暨戰敗國日本,安藤憶及45歲以前,長年居住在大阪兩層樓高的木造長屋,讓他一有機會便想改造狹窄陰暗、冬冷夏熱的生活空間。於是當沒有對外窗戶的「住吉の長屋」,以封閉且堅絕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不得不佩服建築師的毅勇——將街道與塵世的煩擾包括在外,僅14坪大小的房子,卻保留建築內部3分之1的空間給中庭,讓四季為家屋添妝。這樣的設計,賦予家屋自我療癒之功能,居住者必須在雨天撐傘,悠悠穿過庭院,方能抵達起居室,卻也牢牢拴住了每個狼狗時光[註1]

[註1] 指天色初亮與將暗之際,人們幾乎分不清眼前動物是狗還是狼的迷濛時刻。

「旅行,造就人也造就建築師」

23歲的安藤忠雄,追隨柯比意(Le Corbusier)的步伐,前往巴黎旅行。他此生未曾當面與柯比意討教過建築,卻在他的年少歲月裡與之對弈無數次。他與柯比意的初遇是高中畢業後,偶然於舊書店翻到柯比意的作品集。儘管是二手書,對當年的安藤仍是高價。他幾乎天天重複著從書堆裡將之找出,待離開之際,又再度將書埋回深處的遊戲裡,樂此不疲。1個月後,終於存夠了錢,將它帶回家。

他勤讀柯比意的著作。在《邁向新建築》裡,柯比意那一句「年輕時代的旅行具有深遠的意義」成了安藤旅行的起點。24歲那年,柯比意踏上奧地利、保加利亞、土耳其等,這些西歐以外的「東方」,寫下《東方遊記》(Le Voyage d’Orient, 1911)——這是柯比意第一本,也是死前最念念不忘的著作;多年以後,安藤也出版了遊記《安藤忠雄の都市彷徨》(1992),於柯比意的引領下,在威尼斯的小巷弄裡,悟出旅行的意義是抵達目的地之前,內心的困惑與徬徨。

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環遊世界地圖 ©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由忠泰美術館提供

圖 / 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環遊世界地圖 ©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由忠泰美術館提供

人們只記得安藤愛旅行,但在他實際啟程以前,那條路徑與建築群早已以心印心;又或者更早,在他懵懂的少年時期,日日漫步於關西一帶街道上,沿途數寄屋[註2]、茶室與書院等建築魂靈,早已附著在安藤的圖紙與筆,被後來的建築史家法蘭普頓(Kenneth Frampton)辨識為批判性地域主義。對他來說,卻是猶如呼吸般稀鬆平常的生活而已。

[註2]数寄屋造り(すきやづくり),日本傳統的建築樣式之一,原意為依照喜好建造的家屋。

建築師關於神聖空間的想像

提到安藤忠雄的宗教建築,不免論及教堂三部曲系列的代表作「光の教会」。這棟位於日本大阪府茨木市北春日丘的建築,完工於1989年,造價極低。當時安藤會接此案,除了宗教建築的性質挑戰建築師的靈性思考外,亦是受到柯比意的廊香教堂(Notre Dame du Haut)與海基(Heikki Siren)、凱亞(Kaija Siren)夫婦設計的奧塔涅米教堂(Otaniemen kappeli)之啟發。

光之教堂-建築繪圖   ©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由忠泰美術館提供

圖 / 光之教堂-建築繪圖 ©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由忠泰美術館提供

安藤認為早先「風の教会」(1986)與「水の教会」(1988)雖然也是宗教建築,但主要機能是作為婚宴場所,而非教徒們禱告的神聖空間。據此,「光の教会」強調禱告與禮拜等儀式性活動,採用非常節制且帶有禁慾色彩的箱型空間,四面混凝土材質應用上盡可能展現素樸氣質,極簡的祭壇與座椅並非單純經費不足,而是涵括建築師對於中世紀修道院的想像,將一個材料玩得通透以後,用之呈現宛若石窟般的質地,讓戲劇化光影效果達到極致。

水之教堂 建築現場照 ©Yoshio Shiratori ,由忠泰美術館提供

圖 / 水之教堂 建築現場照 ©Yoshio Shiratori ,由忠泰美術館提供

起初安藤並未替「光の教会」設計屋頂,打算讓教堂「開天窗」。他認為教堂是人與上帝神靈交會的場所,重點是能提供人們心靈層級上的富足,無關晴雨。就算氣候不佳亦不妨礙人們禱告。後來遇上信念堅強的建商,以幾近成本價的工程費開工,加上信徒們一路籌措經費,最終興建了屋頂,完成這座光影變幻十分精彩的神聖空間,然而建商的負責人卻在完成教堂的1年後病逝。

繼續看下去

你不可不知道的安藤忠雄(下)-他是清水混凝土詩人,也是苦行僧

挑戰—安藤忠雄展

即日起~2022/9/13

立即購票

還想看看【打開展覽這一區】線上專題文章

讓抽象數據變成視覺藝術 「Ouchhh」的超級AI藝術世界

既時尚又惡趣味 TOILETPAPER的「怪怪美」藝術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