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TIX編輯臺

2022數據發表會「熱銷節目製作及行銷應用實戰分享」側記-上

2022數據發表會「熱銷節目製作及行銷應用實戰分享」側記-上


文/吳岳霖

圖/李芸霈


經歷長達3年的COVID-19疫情影響,隨著疫苗普及、防疫規範陸續鬆綁等政策,宣告「後疫情時代」的來臨,如何重新面對不可能回來、也不一定需要回來的藝文生態與環境,成為當前最核心的命題,同時也因此觸發對「產業」的想像。


因此,本次座談以「熱銷節目製作及行銷應用實戰分享」為主題,邀請在疫情期間仍熱銷節目的兩組團隊,分別是開創授權音樂劇長銷記錄的《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簡稱《LPC》)音樂劇製作團隊「活性界面製作」的共同創辦人暨營運長吳筱荔、行銷總監陳菁蕙,與打破劇場完銷速度的《SC驚釀小酒館》製作團隊「五口創意工作室」的共同創辦人暨營運長孫明恩、共同創辦人暨品牌創意總監施淳耀,並由國家兩廳院公共溝通部經理王統生主持,從觀眾輪廓的定錨與破除、製作脈絡的思維轉換等角度,回應他們在這兩部作品的成功經驗,以及對製作、行銷等作法的思考。




觀眾輪廓的定錨與破圈


本次分享會先從OPENTIX這份數據報告為起點,從製作端的角度來看,無論是活性界面製作、或是五口創意工作室,關注到的都是「觀眾輪廓」。


孫明恩表示:「我第一個抓的當然是『觀眾輪廓』,然後我先確保接下來的新製作有沒有在這個輪廓底下。」以《SC驚釀小酒館》為案例進行對照,認為該作品主打的是30歲左右的女性,這也是在報告中所顯示的主要客群。同樣地,吳筱荔也認為《LPC》的狀態亦是如此,大概有70%是女性,並且這些女性裡面大概有90 %的年齡層落在25歲到40歲。另外從行銷的角度來觀察,陳菁蕙認為,除了「觀眾輪廓」,她也在思考「趨勢」——包含2022年的趨勢與現在的狀態是否有「回來」的可能?每一季的趨勢又長什麼模樣?都是她相對留意之處。


同時,透過這些數據分析,更進一步地反映出製作團隊「破圈」的必要,也就是如何開拓走進劇場的觀眾類型。


孫明恩特別提到《SC驚釀小酒館》之所以與「欸你這週要幹嘛」這組YouTuber合作,在於他們認為藝文的潛在觀眾的特質是「喜歡旅遊、嘗試新鮮事物」,而「欸你這週要幹嘛」正是旅遊頻道,藉此進行藝文觀眾的開發。最後,也透過《SC驚釀小酒館》的問卷回收,達到一定程度的佐證。施淳耀表示,在一萬份左右的問卷裡面,大概有40%是新觀眾,就是這輩子還沒進過劇場,有35%左右是看過表演藝術、但平常很少看戲的觀眾,剩下的大概20%才是表演藝術的長期觀眾。



圖 /  左為「五口創意工作室」的共同創辦人暨營運長孫明恩,右為共同創辦人暨品牌創意總監施淳耀。


持續滾動的行銷空間與觀眾開拓

施淳耀:「行銷就是要一直學習、一直觀察市場,然後解讀也不一定是對的,可能需要做一些驗證、或者說需要灑一點錢,才知道方法的可行性。」

即將再次連演的《LPC》,比起去年演出139場,今年更有「開拓新觀眾」的需求與使命。


陳菁蕙說:「《LPC》用長銷為目標,不開拓新觀眾,票不可能賣完。在觀眾越來越分眾的趨勢下,任何一檔節目都會有這樣的狀況。我認為,表演藝術觀眾數量是有在成長的,可是有追上我們這種爆發式的表演藝術演出量嗎?這確實是還沒完全追上的。如果要讓銷售成績好,除了原本的客群,一定要去找不一樣的新客群。」


這也對應到後續觀眾提問提及:「要如何行銷重製作品,去開發新觀眾與市場?」陳菁蕙與施淳耀都表示,要先去分析舊製作所累積的觀眾基礎,檢視還有多少空間可以再做溝通與行銷,另外一個是找新的面向去切入。陳菁蕙以今年的《LPC》來說,就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往下發展,「視覺、或是影像,我都會希望有一個新的感覺,應該是說它可以連結到之前,但不能以為是看到去年的廣告片,要有一個耳目一新的感覺,知道說新的要開始了!」施淳耀認為,若發現沒有空間可以操作,就必須重新定調這個作品,把它當全新製作,然後去思考需要的規模,需要用什麼樣的新形象、新素材去決定行銷要怎麼走。


吳筱荔也認為:「當然要先理解這個作品以及接下來想要去哪裡,包含觀眾數是多少、場館的大小,然後去推出製作邏輯。在整個美學沒有改變下,再演一次要怎麼去開發它上一次miss掉的客眾,跟原先已經有吸收的客群,如何讓他們還願意再來看,我覺得應該是要視作品本身跟製作期程、預算,還有現有人力配置上面找到一個平衡點。」同樣地,孫明恩提到的是「對標」,包含規模,或是要對應的觀眾數量,都會先討論一輪,再來開始討論這個作品的「票房引擎」是什麼,能夠驅動舊有觀眾繼續進場、或是吸引新的觀眾。


陳菁蕙認為,他們都需要不斷觀察現在消費者接觸資訊的管道,因為這些都一直在轉變的,可能2020年使用的招式現在已經不管用了。舉例來說,2015年時要投放數位廣告,並沒有人願意相信其可靠性,但兩年後幾乎成為主流,而現在的數位廣告又開始被稀釋,不一定有效。



圖 /  右為「活性界面製作」的共同創辦人暨營運長吳筱荔,左為行銷總監陳菁蕙。


施淳耀附和陳菁蕙的說法,認為消費習慣跟接收資訊的方式一直在變,像是KOL的推薦在一兩年前可能非常有效,但現在的民眾可能會多參考不同管道,或是轉往KOC(團購主)。他說:「我覺得行銷就是要一直學習、一直觀察市場,然後解讀也不一定是對的,可能需要做一些驗證、或者說需要灑一點錢,才知道方法的可行性。


面對疫情的轉變與轉化


不管是《LPC》還是《SC驚釀小酒館》,都是在COVID-19疫情中「成長」——這個成長不只是它們的創作、演出歷程都在疫情間,更因為疫情所給予的某種困難而產生轉變與轉化,然後進一步改變製作團隊原有的工作模式與方法。


孫明恩表示,《SC驚釀小酒館》原本預計在2021年的新北市音樂劇節演出,但因疫情爆發被迫延到隔年。不過,在下半年疫情趨緩後,原本預留的檔期仍繼續保留,而讓他們能夠先進行一次「試演」,並且是模擬正式售票,邀請KOL、業界前輩、透過抽獎獲得資格的粉絲等進場。這個高成本的做法,達到了幾個效果,一是帶動了隔天啟售的高雄首演、台北第二站票房,創下秒殺紀錄,因為藉由當天的影像、限時動態等帶動口碑,讓YouTuber原本對話的觀眾,能從這些片段想像到音樂劇的樣貌,進而買票、進場;第二則是幫助三位未曾在劇場演出的YouTouber能夠提早站上舞台,面對真實觀眾,有心理層面的幫助;最後則是對於作品本身的磨合,不管在技術、劇本、音樂等層面都提早調整,於是隔年在高雄首演的版本就已經趨近最後的定版,無需一再推出升級版。


孫明恩特別強調的是:「因為這次試演,確實在售票上有很大的幫助,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在『製作』上,讓這個作品可以在首演就達到很高的完成度。特別是對新觀眾來講,進來的時候就會覺得,原來這個演出的完整性是長這個樣子,那我覺得會比較好做『陌生開發』,會超越大家的期待值。」


至於,疫情對活性界面製作而言,更多著重於「內化」,也就是去思考跟團隊之間的互動。


吳筱荔指出,《LPC》去年本來預計是152場(因疫情關係,實際完成139場),透過11位演員輪替演出4個角色,幕後的工作人員也有不同組合輪班,像是舞台監督有3位、字幕執行有4位等,藉此達到長銷的運作。於是,《LPC》的製作規模雖小,但運轉本身是縝密,且要協調與溝通的。她提出去年的4月20日是票房因疫情直線掉到個位數的第一天,開始大量退票,甚至連演員與工作人員的輪替也開始無法正常,最終只好少掉兩週演出,然後退票、或是把觀眾平移到後面的場次,而觀眾似乎也慢慢接受這樣的「特殊情況」。


她重新檢視當時溝通跟應對的過程,認為這打破了以前我們認知的「劇場製作安全值」,與現今、過去都產生對照,可以隨時調整,並與觀眾、團隊達到不同的溝通模式,同時也呼應了他們所在意的表演藝術產業養成與建立。


文章未完,繼續看下去

2022數據發表會「熱銷節目製作及行銷應用實戰分享」側記-下 (節目製作篇)

或是前往觀看

OPENTIX 2022~2023年度數據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