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X馬戲平台】

取自生活的靈感,透過馬戲找回最單純的快樂:專訪圓劇團 林正宗

取自生活的靈感,透過馬戲找回最單純的快樂:專訪圓劇團 林正宗


文字 / 郝妮爾

攝影 / 郝御翔


自衛武營馬戲平台開辦以來,林正宗所引領的圓劇團,就是其重點培力的對象之一。


林正宗長年以來透過無邊際的摸索,努力思考臺灣的馬戲樣貌為何,他說:「西方的馬戲已經發展了幾十年了,如果只是去模仿技巧或者是形式,我覺得意義都不大。但回到臺灣,其實我們生活中已經有很多東西都是可以拿來運用的。」


二O一八年於衛武營開幕季上的第一號作品《狂想‧洪通》,便是林正宗冒險的結果。他從畫家洪通的作品汲取靈感,開始進行發展、創作。這齣戲後來在衛武營榕樹廣場展現的第一階段作品,受到極高評價。如今,整體已發展完備、成熟,圓劇團更進一步帶著它到劇院演出,一邊游刃有餘的將之縮小成幾十分鐘的精簡版,呈現於觀眾面前。


今年底,衛武營所展現的《交陪曲》,便是見證圓劇團如何將臺灣民間技藝,與科班傳統雜耍,二者融會貫通,把乍看之下平淡無奇的日常,玩出全新意味。


發現一個問題,邀請大家一同討論


林正宗是大學以後才接觸到劇場的,彼時先是在戲曲學院認識了雜耍,接著才開啟一系列他對於表演的想像,「要不然,在那之前我什麼都沒聽過,不知道藝術,不知道劇場,就是個生活在通霄的鄉下人。」


「鄉下」這句話乍聽之下是種埋怨,實則是林正宗創作生命中的最大祝福。


雖說學院內給予林正宗各種技術上的磨練,然而創作之心的綻放,仍是童年鄉村經驗所奠定下來的。他說自己最初在摸索創作的時候,也不曉得孩提的記憶藏了這麼豐富的東西,然而三十歲以後,兒時的記憶開始一個個回頭過來找他。因之如此,圓劇團的表演形式脫俗而自然,不向外尋找更新更刺激的意向,反是向內思考那些幾乎被人遺忘的事物。


「可能是因為這樣吧,所以我做的演出,不是真的想說什麼『故事』,而多半是想提出一個問題,大家熱熱鬧鬧的來討論看看——甚至不為了尋找解答而表演。」


以他花費多年發展完成的《狂想‧洪通》為例,雖劇名以臺灣畫家「洪通」為名,「但我裡面在講的跟洪通較沒有關係,我只是在他的話裡面找到一種非常單純的快樂,這個快樂促使我進一步去思考馬戲可以怎麼玩、可以如何從民俗技藝中提取。所以啊,我們的演出很少用的傳統馬戲道具,都是從生活中來的。」林正宗說,每每談起戲,他的笑容也很純粹。


做戲的靈感取自生活,因此他成為創作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好好生活,「不被學校的技藝綁住,也不被西方既有的文化給限制。我想長出臺灣自己的馬戲脈絡,在裡面慢慢挖掘。」

 



當在地民俗成為異國情調,透過創作喚回記憶


此刻,圓劇團的馬戲表演已然樹立起強烈的風格——臺灣民俗文化與雜耍技藝兩相融合,予人既陌生又熟悉的觀演經驗。然而,想起多年前林正宗帶著演員們彼此磨合,那段路途可不好走。


「圓劇團的演員年紀都滿輕的,一開始到民間學習那些傳統技藝的時候,多少有些抗拒。」林正宗說,彼時他與演員向民間師父求藝,修習項目例如鐃鈸、宋江陣、車鼓陣……等等,「這些東西在學習階段都是很枯燥的,因為每天做的事情沒別的,就是練個不停。你要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少年這樣磨,很不容易。他們這個世代如今看這些東西,都像是在看異國文化,面對西方的東西也許還比較有親切感。」


即便如此,這幾年來不只他自己的創作思維越發成熟,其所合作的演員也將民俗技藝練得爐火純青,「我現在看演員使用那些民俗道具,都覺得技藝已經嵌入他們的身體裡了,充滿靈魂。」


本次《交陪曲》亦是由這群合作多年的演員共同演出,林正宗說:「這齣戲其實就是從《狂想‧洪通》提取出來的。我覺得這也是馬戲的一種特色,當整個概念發展完成以後,演出規模便可大可小,延展性很高。至於本次取出的這一段落,則是更注重人與人的互動。」


即便把空間搬進劇場,也不影響林正宗渴望以藝術貼近群眾的心,他期待屆時,亦能夠將親切的感受移至劇場裏頭,打破第四面牆,圍繞在演員與觀眾間的氛圍應該是自在協和,一場開啟彼此玩興、交流的活動就將開展。


林正宗相信,演出本該如此自在。就像孩提時候,我們無論看到什麼都感到愉悅興奮,讓藝術流淌在生活之中,迸發於微小之事,讓所有美的事物,自然而然的發生!


猜你現在就想去

【2023衛武營馬戲平台】圓劇團《交陪曲》+ 虎劇團《打鐵人們》


2023/12/16 (六) - 2023/12/17 (日) 

衛武營戲劇院

前往購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