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特企

南國音樂節「李淑德教授繁星系列」胡乃元首度呈獻全場巴赫無伴奏

南國音樂節「李淑德教授繁星系列」胡乃元首度呈獻全場巴赫無伴奏


文 / MUZIK編輯部



▲胡乃元(左)與恩師李淑德(右)


今年1月,高齡94歲的李淑德榮獲第四十二屆行政院文化獎,再度標誌這位出身屏東、入讀師大、負笈美國,復歸來任教的「小提琴教母」,對臺灣弦樂教育的卓越貢獻。他在超過半世紀的教學生涯裡頭,作育了無數子弟,今年屏東演藝廳南國音樂節,即於1224日(日)1430,邀來曾經受教於他的知名小提琴家胡乃元打頭陣,將以三部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第一號奏鳴曲(BWV 1001)、第二號奏鳴曲(BWV 1003)、第二號組曲(BWV 1004——開啟「李淑德教授繁星系列」,向這位偉大的樂教工作者,致上崇高敬意。


胡乃元提起,自己小時候聆賞現場音樂演出的經驗,是從太平境基督教會的節目開始,當時愛樂的父親發現他不但喜歡音樂、而且小有天分,便讓他開始學習小提琴,由蘇正途的叔叔領他入門,胡乃元笑說:「那時候印象最深的是,上課到一半、休息的時候,就有很好吃的水果。」後來經陳太一的父親、臺南當時有名的萬國琴行店主介紹,才轉入李淑德門下。


他回憶道,李淑德作風認真,而且不炒短線、完全依照學生的程度來選擇曲目,教授的方式與內容更是相當全面,例如學練習曲時,他會親自為學生彈鋼琴伴奏,讓學生不會覺得練習曲很單調,「練習曲」也是音樂;並且時常自組樂團,進行各類室內樂演出;甚至還會帶著學生們到操場打球運動、身體力行全人教育,為他打下青少年時期出國學習之前的重要基礎,也讓他感慨當初自己是多麼幸運:「伊麗莎白大賽得獎之後,每年回來與老師聚首相談,才更加明白老師對音樂有著多高的追求。」


早在1989年,剛得大獎不久的胡乃元就曾與多位同門,為慶賀李淑德六十大壽舉辦音樂會獻藝;到了2009年八十大壽之時,慶生演出的弟子陣容更遍及海內外三代,胡乃元猶憶彼時鄭俊騰一齣短劇,演到學生誤將李師口中「cadenza」(裝飾奏)一詞誤解為日語發音相近的「curtain」、而跑去拉窗簾的趣味橋段,重現了師生之間足堪珍惜的點滴。


如今,李淑德雖已行動不便、很難再親至現場聆賞學生們的演出,可是胡乃元仍記得老師聽過自己安可巴赫無伴奏小提琴曲,並說他應該多拉、多教這些曲目的鼓勵——這場屏東的節目,將會是他生平第一次全部安排巴赫無伴奏小提琴作品的獨奏會——而這分尋思積累超過三十年,方得交出的巴赫心得報告,上頭除了人生閱歷的增長,少不了的,當然還是他自己對巴洛克音樂愈行愈深的研究和體會。

 


胡乃元使用的巴赫無伴奏小提琴曲譜


相較於作為多數獨奏家核心曲目的浪漫時期作品,巴赫的無伴奏曾經也讓少時的胡乃元不易入手。1985年參加伊莉莎白大賽前夕,他為此請教印第安納大學教巴洛克風格的小提琴教授Stanley Ritchie,這位老師提示「g小調(第一號奏鳴曲BWV 1001的調性),通常是憂傷的情緒,而第一樂章就是即興的憂傷敘述。」這相較於以前傳統的音樂課本,強調古樂節制情感,有很大的落差,也才讓他開始以新的視角,初窺這些作品的另一個面向。


而讓他走入這套曲目、踏上發現之旅的敲門磚,則非第二號組曲(BWV 1004)莫屬。該作以最後一首夏康舞曲(chaconne)聞名,德國音樂學者Helga Thoene曾論述這套組曲與死亡的關聯,並認為這首夏康是巴赫隨宮廷貴族遠行回來,才知妻子Maria Barbara已經驟逝,而為亡妻寫下的喪曲——雖然此論並未成為學界通說,卻啟發胡乃元思考:「巴赫的音樂難道都是嚴肅的、宗教性的,沒有個人的情感嗎?在一些流暢漂亮的經典錄音裡頭,又為什麼似乎聽不出那樣的情感呢?」


為此,他藉著進一步研讀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17141788)、Johann Joachim Quantz16971773)、Johann Georg Leopold Mozart17191787)三位作曲家的著作,以及其它古樂相關文獻,逐漸摸索解讀巴洛克時期樂譜,透過對調律、樂句,乃至拍點的重新認識,發展屬於自己的詮釋方式。


胡乃元指出,彼時的音律,包括巴赫鍵盤曲集裡「適當的調律」(Wohltemperierte),都跟今日所謂的「平均律」不同,此事影響甚鉅。提琴家如果單純套用現代的方式,無意間就會把不和諧變成了和諧,例如原本的小七度,演奏起來卻與大六度無異,整個情緒都不對了。而當時的演奏方式,尤其是對圓滑線(slur)的處理,是作曲家對樂曲的表達(而弓法必須配合樂句),乃至於習慣性地把夏康舞曲開頭第二拍音符的附點略作延長,在在都牽涉到樂句的語氣和斷句問題,而這些都是譜面上無法盡言、或在彼時認為不寫自明的。今人因此不能只是「知其然」地照譜宣科,還得「知其所以然」地揣度琢磨,以當時的角度、加上更靈活人性的心領神會,來透析樂曲的內容意象。


例如第二號組曲,在胡乃元的想法中,每首舞曲都有一個基本的設定:第一首阿勒曼德舞曲,想要呈現的是類似開場曲、「有話要說」的氣氛;第二首庫朗舞曲是平均與不平均的舞步交錯;第三首薩拉班德舞曲,是一首哀傷單人舞;第四首吉格舞曲是快速的賦格,這原本應該是組曲裡常見的終章,但巴赫又加上了第五首夏康舞曲,可能便有其個人的意義。


說著,胡乃元也拿起自己的演奏琴,搭配弓桿上彎的巴洛克琴弓,現場示範何謂「只照譜拉」,什麼又是加上抑揚頓挫、錯落有致的「有話要說」,並妙喻道:「有時候上課如果很難跟學生解釋這樣的感覺,我就會鼓勵他們多去欣賞莎士比亞的戲劇、看看不同的演員如何藉著唸白表達意義,這跟詮釋樂曲的道理是一樣的。」


他也坦言,自己並不想要真正使用古樂器、端出一場全古樂的表演——畢竟巴洛克時代的樂器,放在現代千座以上的音樂廳,音量根本不敷使用——作為小提琴家,他要做的,是努力去了解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情感、還有當時作曲家對音樂的想像,並用自己的演奏,把這些傳達給觀眾,讓人們透過這樣的呈現,體會耳畔作品的意義。


「如果大家來聽音樂會、卻對樂曲沒有感覺,那演奏家就該負責。」胡乃元如是說——那麼他的琴音裡,會說著關於巴赫、關於自己、又關於每一個人的什麼?——且待十二月屏東的三首無伴奏,再言分明矣。


▲胡乃元老師本場演出



猜你現在就想去

2023南國音樂節-李淑德教授繁星系列-胡乃元小提琴獨奏會


2023/12/24 (日) 14:30

屏東演藝廳-音樂廳

前往購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