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站作家專欄

歷史從不重複,重蹈覆轍的是人|樊慰慈專欄

歷史從不重複,重蹈覆轍的是人|樊慰慈專欄


《思想不短路》專欄|OPENTIX 2024年1月

不同於科學理論和科技產品的更迭興替,藝術風格雖然也有時代趨勢及風騷引領的現象,但一方面會更強調甕底好酒的沉澱過程,二方面在本質上或許更能超越時間性及講究累積。正因為如此,認真的藝術工作者應該要比科學家更用功學習多方面的知識,並能溫故知新。

文字 / 樊慰慈


每到年終時刻,世界各地不同領域的媒體大多會做年度回顧,譬如評選年度十大新聞、十大好戲、十大XX等。學歷史的筆者也不免俗,經常喜歡做些回顧,但並非關注什麼十大,也不一定以一年為限。譬如最近就突然警覺到,熙熙攘攘間21世紀竟已過了將近四分之一!平日在大學教書、照顧那4年一批來來去去的學子,我近年面對的已屬於千禧後的世代,其中有一項關鍵特色:他們是歷史上第一個從小即自然成長於智慧型手機數位環境的世代,裡面包括各種社群軟體、網路搜尋、影音分享、商業交易等介面,而這些介面均涉及人際互動和知識╱訊息傳遞的管道與模式,正實際改變了人類的社會型態與文明發展。


抽刀斷水水更流


「科學探索不一定要推翻之前的理論,而是擴充知識的領域。但有個問題:當知識不斷增長,人們展露無知的領域也相形擴張!」當代著名天文物理學者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2022年底發表一本科普新書《Starry Messenger: Cosmic Perspectives on Civilization期間,於接受媒體採訪中如是說,言外之意是希望人類面對浩瀚宇宙時能更加謙卑。讓我想到在21世紀轉換之前,筆者也曾在一篇專欄文章中提到:「雖然地球彷彿是變小了,但是存在於其間的個人非但沒有變大的感覺,反而在一片資訊的汪洋中顯得更渺小……無論是產品、思潮、甚至知識的更新與淘汰均日益加劇。」(註)亦即20世紀著名經濟學者暨未來學家托夫勒(Alvin E. Toffler)在未來的衝擊1970)一書中所預示,當人類面臨資訊超載、變遷超速時所產生的諸多社會問題。希望人類文明確實能夠不斷地進步,問題是,進步的定義為何?要以哪種尺規來衡量?


雖說「這是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早已成為一句老掉牙的雋語,筆者倒是經常深刻感受近半世紀也是藝術質量大爆發的時代,只是需要更多具體數據進行比對。若來個橫向連結,將前述泰森那句話套用在藝術領域也十分貼切,譬如:「藝術創新並非要去取代之前的作品,而是拓展風格的面向;然當風格不斷演化,作品持續累積,人們感到困惑的面向也相形擴張!」但是相對於在科學知性上因進步太快而造成知識上的脫節,藝術創新大爆發卻導致在思想和審美上的衝突。日前曾聽一位瑞士企業家Edouard Meylan在介紹產品理念時,即理直氣壯地表達對於市場分歧所抱持的傲慢:「要成為一名真正的藝術家,你的作品不可能討好所有的人,而是創造出一種分歧,進而激發不同意見之間的交流對話。藝術家的作品總要傳達一種強烈的訊息。」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近期有部描寫名音樂家李奧納德.伯恩斯坦情感世界的新片《大師風華:真愛樂章》,多才多藝的好萊塢明星布萊德利.庫柏身兼製作、編劇及導演,他並化妝戴上一個矽膠大鼻子、唯妙唯肖地演活了那位叱咤20世紀樂壇的天縱英才。在影片開始前,螢幕上閃過一段引述自伯恩斯坦的關鍵文字,不可思議地和前述那位瑞士企業家的話有異曲同工之妙:「藝術作品(之目的)並不在提出解答,而是激發議論;其核心意義存在於對立觀點之間的緊張關係。」我原本期盼片中會藉著某些音樂作品或演奏詮釋對此論點進行精闢的剖析,但這到底不是一部音樂紀錄片,而是一齣劇情戲,導演其實是藉這句話來隱喻伯恩斯坦錯綜複雜的個性和內心情感。不啻為「人生即藝術,藝術如人生」呀!


不同於科學理論和科技產品的更迭興替,藝術風格雖然也有時代趨勢及風騷引領的現象,但一方面會更強調甕底好酒的沉澱過程,二方面在本質上或許更能超越時間性及講究累積。正因為如此,認真的藝術工作者應該要比科學家更用功學習多方面的知識,並能溫故知新。誠如前述那位未來學家托夫勒在《未來的衝擊》一書中提到:「21世紀的文盲將不是那種不會讀書寫字,而是不去學習、拋棄所學、再重新學習的人。」啟蒙運動時期法國哲人伏爾泰有句名言:「歷史從不重複,重蹈覆轍的是人。」


註:樊慰慈,〈在未來的音樂時空中,尋找一條任我垂釣的小溪〉,《音樂年代》,第60期 (1999年12月),頁29。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


看看駐站作家其他專欄文章

從史柯西斯到夏卡爾,途經蕭邦與德布西

藝術,怎樣才算看╱聽懂?

一位捏黏土長大孩子的AI囈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