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TIX編輯臺

服裝製作師 顏良夙-對抗是無用的,你得順著布的個性走

服裝製作師 顏良夙-對抗是無用的,你得順著布的個性走

「你覺得時裝產業的設計,變動得快嗎?」顏良夙眨著眼睛提問,隨即又說:「以服裝領域來說,沒有任何地方比劇場還不可捉摸,同一齣戲可能會跨越各種不同時代,還要考量到快換、以及角色個性……。」

顏良夙是一位服裝製作師,於北藝大任教數十年,起初投身教育,大概因為體內有股躁動的靈魂,不安份於相似類型服裝工作棲身太久,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從事劇場服裝,總能滿足她心中嚮往探索的血液,無論是學員或者是劇場的狀態,時時都給予她不同的驚喜——「有時候也是驚訝啦!」她補充說明。

文字/郝妮爾

攝影/郝御翔


在北藝大主修服裝設計的學生,出了社會經常心心念念顏良夙的好,畢竟設計出來的圖稿,若交給外界的打版師、裁縫師以後,經常需要花更多時間磨合溝通。


顏良夙先是謙虛地說那是大家抬舉她,再試著解釋:「以外面的製作考量來說,『效益優先』,所以看到一些設計圖,就先跟你說這個行不通、不能做,可是劇場服裝的邏輯不是這樣的。」說到這兒,她打趣舉例:「像我們去買布的時候,有些老闆就會很熱心跟你推薦這個布、那個布,但我們考量的點都不太一樣,被問到不想回答的時候,我就會說:『老闆,我們這衣服不是做來給人穿的啦』,這樣比較乾脆。」


別只相信你的眼睛


與其說劇場服裝不可捉摸,不如說布料本身就變化莫測。


「我們就單以棉、麻、絲、毛這4種來講,它們都有自己的表情和特質在,像是棉質樸,絲貴氣、溫潤,毛料可塑性很大,至於麻料就非常有個性,在選擇材料的過程中,你就只能順著這些材質、布料的個性走,跟它對抗是既費力、效果也不一定的。我們做到現在,也常常會被『布料』整啊。」


 說到「被整」,顏良夙卻說得眉開眼笑,好像這才是整個工作過程最好玩的一個環節:「很多東西是層出不窮的,特別是你過去想像不到、碰都沒碰過的材質,都再次改變你對於製作的概念。」




顏良夙以2022年與校內老師陳婉麗合作的《申生》為例,該劇作本為歷史題材,調性環繞宮廷爭奪、慾望與生死之間的角力。「為了製作這檔戲的服裝,我們當時邀請了「中國裝束復原這個團隊,近年來陸續有很多古文物出土,他們花很多時間去考究。我們就先上了課,發現你所以為的裁剪線條原來並不是如原本認知的那樣,很多新的東西一直修正填補進來。」說到這裡,顏良夙話鋒一轉,接著強調,特別是服裝製作這回事,不能只是眼睛看看就覺得會了,要親自手製作才知道箇中奧妙,「聽完一堂課或許覺得你懂了,但很多東西必須經過你的手再跟過往經驗產生連結,會找到自己的方法,重新看待製作。」


不要只用你的眼睛,還必須用心對待——這是顏良夙在教學與製作上恪守的原則,任何布料也必得以手撫觸、感受才行,她順道說:「所以我不太會在網路上買衣服,買來的衣服都會給我很多驚訝,照片絕對無法讀出衣服的質感。」


比起設計,更喜歡製作,似乎也意味著更勇於冒險嘗試吧。劇場服裝製作過程中潛藏著諸多的不確定性變動,特別如顏良夙這般喜於新鮮事物的人而言,實驗過程更能激發製作的慾望。 


「不過,你說團隊在估算經費的時候,有可能把實驗的花費都計算進去嗎?」她這個問題,直接挑明了台灣服裝製作環境的困境。


無用的對抗,與無盡的實驗


北藝大戲劇將服裝製作列為大一的必修課程,一來是鼓勵學員探觸自己的邊界,二來也是將此思維內建於腦中,她解釋:「不管從是設計還是創作,你一定要對一件事物有初步的了解才能跟人家溝通吧?比方說你今天想做一件裙子,那裙子舞動起來的時候,擺度要多寬?或是製作一件大外套,到底又是多大?我們不能仰賴單純視覺經驗去跟人家溝通,否則會雞同鴨講。」


劇場服裝設計是視覺的產物,但舞台上眼睛所見經常也是動過手腳的,服裝製作從某個角度來看也很像魔術師。 




說到這裡,顏良夙為我們展示她的二分之一人台,穿著一件中古歐洲的裙裝,外部看起來素樸單純,卻見她一件件拆下外面的裙擺,裡頭還有裙子的骨架、馬甲,她伸手摸摸上衣的一塊布,說道:「像這邊,單上一層就太薄了,所以還要加襯,服裝內結構是一項大學問。」然而這些細節,在舞台上觀眾多是看不見的——但它承載了整件服裝外觀,製作端位於幕後更幕後的地方,把此刻的實驗完畢、演出服裝完成後,就轉身往另一個挑戰去。


雖然是製作過程是這樣充滿多變的迷人細節,然而以產業面來說,這幾年新興的服裝設計師,似乎遠多於製作者。


至於,身在教育現場,顏良夙是否有感於這世代傾向「從事設計」的學生多過「投入製作」呢?


對此問題,她想都沒想,回答「當然是這樣啊。」然而語氣卻抽去了擔憂,反倒是爽朗:「喜歡設計的人肯定比較多,不過還是會有新的人不斷出現,喜歡製作、對結構有興趣的人也是在,只是以台灣現有的環境來說,能否留住這些人呢?」反正把自己準備好,用好奇好玩的心去看待就會變得有趣。


顏良夙說,她喜歡製作的一大理由,便是喜歡從零到有把服裝生產出來,「物理上的摸到那件衣服的手感。」不過,她也明白這個過程需要通過大量的實驗,「中間會通過很多磨合,不管是你與設計師的、或是新材質的探險。實驗以後,才會知道哪些是好的、哪些不。過往的經驗當然能夠幫助我們判斷得更快一些,可是無論如何這實驗的過程都無法省去。」


「你說台灣未來服裝製作這塊是不是會有斷層嘛?」顏良夙對這個問題,沒有正面回答,只說:「我們在學校裡面,會注意到一些對這方面特別敏銳的學員,那就會盡量鼓勵他,帶著他一起嘗試。至於其他環境層面的,好像就不是單靠我們能夠反轉的。總之,人才終歸是有的,至於大環境能否留住這些人……」顏良夙的評斷,在這裡打住,悠悠地轉身去整理她的人台。


或許,對她而言,學生如毛料,挺有可塑性;至於大環境狀態,則是個性難搞的混紡,你必須搞懂它的狀態並且順勢而行,且如其所言:「對抗是無用的。」畢竟,在無用的對抗之下,無限的實驗也仍舊在等著他們進行呢。

 

人物小檔案


顏良夙,自1988年加入劇場工作,進入劇場工作三十餘年,參與國內重要劇團之服裝製作、電影、電視服裝製作,相關作品逾三百多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歷年學期製作及畢業製作服裝技術指導。現任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展演藝術中心。


更多《幕後的幕後》線上專題

膠卷修復師 邱繼諺、趙百祥-修復,是把老舊的時光放在自己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