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TIX編輯臺

澎葉生 透過耳朵 享受豐富的世界

澎葉生 透過耳朵 享受豐富的世界

《 他們,用聲響說故事》專題|OPENTIX編輯臺 2021年10月

旅居台灣的法籍聲音藝術家澎葉生,原本學的是利用各種電子媒材與數位技術創作的具象音樂,因為愛好自然的聲音,於是走向戶外,進行田野錄音並開始將自然的聲響轉化為他的音樂素材。來到台灣後,他從自然中發現許多豐富的聲音,更與其他聲音藝術者、影像紀錄工作者、舞蹈家及視覺藝術工作者合作,讓「聲音」在不同藝術領域之間互相激盪。

文字 / 廖詩昀

店家的門上掛了一個鈴,每當顧客、店員進出時,總不免發出幾聲叮叮響。澎葉生(Yannick Dauby)幾次下意識地轉頭過去,即使正在講話中,他的耳朵也沒有停止過。「對我來說,這個鈴響、咖啡機的聲音,也是音樂!」聽著澎葉生說話,讓人忍不住跟著他開始聆聽周遭的聲音。身為一名聲音藝術家,他從「音樂」出發,進而將注意力放到「聲音」之上,對澎葉生來說,聲音不僅僅是聲音,更藏了許多關於世界的秘密,他的興趣就是持續聆聽、探索世界!

走進世界 探索聲音的多重面向

青少年時期,澎葉生透過音樂圖書館,大量聽了許多種類的音樂:「我聽了很多不同的音樂,金屬、搖滾,後來我開始聽印度音樂,還有很多的民族音樂、世界音樂」。大量而豐富的聆聽經驗,打開了澎葉生的音樂世界與想像,對他而言,音樂絕對不是只有一種樣貌!

澎葉生在學校裡主修具象音樂(Concrete Music),在工作室中利用各種電子媒材與數位技術創作,只是電子音樂的聲響並無法滿足澎葉生的聲音世界。「我聽著河水的流動,被其中所蘊涵的豐富張力所吸引!」喜愛自然的澎葉生,無可避免地從工作室走向戶外,進行田野錄音並開始將自然的聲響轉化為他的音樂素材。憑藉著對自然聲響的喜愛之心,他靠著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學習如何將「聲響」採集收藏,並利用了電子音樂、實驗音樂的訓練,將這些聲音作為自己創作的素材。

除了具象音樂,澎葉生同時也研讀民族音樂學,因此他的聲音採集除了作為電子實驗音樂的素材外,也經常具有記錄檔案的功能。他透過聲音採集保留他所觀察到的自然與人文,並藉由他創作具象音樂的能力重新編輯這些聲響,闢如他在台灣做的計畫《鬼月》、《光能鐵道之夜》等,澎葉生讓他的聲音切片,同時兼具了美學、人類學與社會學的多重面貌。

絕不設限 跨領域互相啟發

澎葉生觀察生活環境的角度,與多數人相比,有更多部分是從聲音建構出來的,對他來說,任何的聲音只要仔細探究,就有成為藝術的可能。一如他對聲音與藝術不設限,他的藝術呈現方式同樣富有變化。

他的「聲音」採集既是自然與人文的檔案紀錄,同時也是製作電子音樂作品的素材,可能是現場即興創作演出的元素,也能被製作成互動裝置或其他藝術品的一個部分;他也與其他聲音藝術者、影像紀錄工作者、舞蹈家及視覺藝術工作者合作,在網路上、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和各種建築或環境中呈現作品,他讓「聲音」在不同藝術領域之間互相激盪。

「我們互相交換『聲音素材』,然後各自創作,再互相交換,這個過程非常有趣!」澎葉生眉飛色舞地說起他一開始和其他聲音藝術工作者的故事,而後談及他的各種跨領域合作。

在台灣的跨領域合作中,澎葉生特別談及與驫舞劇場的交流,「他們將我的『聲音』用一種很特別但很美的動作表現出來!」而後,舞團捨棄了傳統的「音樂」,選擇了他的「聲音」來作為舞蹈的一環。舞團的選擇,讓澎葉生的聲音藝術有了另一種與身體、視覺、空間結合的新樣貌,同時也讓舞蹈有了不同的開展。不同的藝術都是對世界的照看,彼此本就有許多可以連結、發展相互激發的趣味空間。

認真聆聽 是一切的基礎

在環境中採集聲音,除了聽覺,視覺、嗅覺、觸覺甚至味覺都在同一個時間被體驗建構,但當回到工作室裡,聲音被純粹作為一種元素後就不再具有其他意義。

然而有趣的是,當這些被減去意義的聲音重新組合建構之後,他們居然又重新承載起許多資訊。在《鬼月》計畫中的蟬聲,從夏季的戶外被採集,回到工作室裡那些聲音只是一種昆蟲的鳴叫,但是當蟬聲與其他普渡誦經的聲響結合,我們立即透過蟬聲所代表的炎熱夏季、誦經聲所建構的儀式空間,創造出一種置身於農曆7月場景中的想像。

談到採集聲音、談到創作,澎葉生認為首先必須理解錄音絕對不是客觀的記錄,而是採集者特定觀點的呈現。

澎葉生

「這麼多的聲音,你要選擇哪一種?」

在聲音藝術相關的創作中,採集者、創作者本人就是作品的第一個聽眾,仔細聆聽是第一步,之後才是各種的選擇。不論是音樂或是聲音,澎葉生一再提到「設限」所造成的危險,如果不能廣泛地聆聽,那麼世界就容易陷入偏頗與狹隘,同樣的,錄音、混音的工具軟體,澎葉生也認為不應迷信特定的品牌或種類。

「重點在於聆聽,在於你的觀點,你想採集什麼、你想呈現什麼。」澎葉生強調,如何進入聲音藝術的世界,正如同「真正的廚師是沒有食譜的」一樣,聲音的世界自由無拘,須待各人自行以耳為師、用耳探索。

聲音導遊 打開不同的窗

「台灣有非常多的聲音!在我新店的家裡總是可以聽到很多種的蛙鳴、貓頭鷹的叫聲,可是到香港的時候,我非常驚訝,山裡竟然如此的安靜。」

「在法國,蛙鳴通常一次只有一種,蟬聲也是,但台灣總是同時有許多種類!」

已經與妻子定居台灣多年的澎葉生,非常開心地說起自己在台灣的聲音觀察,深深著迷於各種各類蛙鳴的他,也在關渡自然公園擔任過志工。

澎葉生透過聲音藝術,建構出一幅幅的畫卷,藉由《蛙界蒙薰》,我們跟著他聽見了許多原先聽不見的蛙鳴,並且一同體驗了他對台灣生物豐富性與多樣性的著迷之情;《鬼月》重新帶我們經歷了黏膩夏季中的傳統風俗;《光能鐵道之夜》則在採集聲音之外,更實際訪談今日已無鐵道行經的光能里居民,透過已經不復存在於光能里的鐵道聲、真實訪談的居民談話、現今光能里的環境聲音及電子效果交織,聲音交織彷彿電影一般把人拉回舊日時光之中。

在澎葉生的作品裡,總是瀰漫著他對生活環境的好奇心與關懷之情,這種真摯的情意使得他的聲音作品在美感體驗之外,更帶領我們打開了一扇不同的窗,走進一個嶄新的世界。

BOX1

難忘的錄音故事

我聽見了飛行

2014年,澎葉生在台大進行了一個採集蝙蝠聲音的計畫。「台大哪有蝙蝠?」一名台大人如是說,但澎葉生告訴我們,台大蝙蝠超級多!蝙蝠的聲音人耳不能聽見,他帶著學生用一種能感測蝙蝠聲波並發出聲響的儀器採集聲音,他發現當蝙蝠飛行路過他們的時候,機器竟隨著蝙蝠的飛行輪流響起,聲音居然跟著蝙蝠移動!

「我們聽見了飛行!」澎葉生睜大眼睛興奮地說!(廖詩昀)

BOX2

澎葉生的錄音tips

1.Listen,聆聽

2.Listen,聆聽

3. And Listen,還是聆聽

BOX

澎葉生作品

《Crustose Coralline Algae 藻礁》

video work by Yannick Dauby 澎葉生, 2021

《福山.太平山 Fushan & Taipingshan》

book+CD by Yannick Dauby 澎葉生, 2021

《An Island Far From The Sea 一座遠離海洋的島》

video wor by Yannick Dauby 澎葉生, 2020

"Penghu Experimental Sound Studio"

Project related to coral reef in Penghu, by Yannick Dauby

Report of underwater sound recording activities, 2018

(原文刊載於《PAR表演藝術》278 期,2016年02月號)

更多《 他們,用聲響說故事 》線上專題

聲響塗鴉 製造「真相」-王嘉明vs.理查三世Round 4!

李慈湄 在聲音的世界裡,愈不理所當然,愈令人著迷

許雁婷 聲音 代表著一個個觀點,如同見證歷史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