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站作家專欄

莊周夢啥?蝴蝶…不,阿凡達!──樊慰慈

莊周夢啥?蝴蝶…不,阿凡達!──樊慰慈

《思想不短路》專欄|OPENTIX 2021年12月

以更精密型態的網路分身身分進入如幻似真的虛擬世界中生活或歷險,無論在電影《阿凡達》或更早的《魔鬼總動員》裡都有令人驚心動魄的描述。科技不斷地倍數前進,任何不可能都或將有成為可能的一天。問題是,一旦不知是莊子夢蝶還是蝶夢莊子,屆時傳統表演藝術的「空間」何在?價值何在?藝術工作者的市場如何維繫?

文 / 樊慰慈

我到底在看演員的演技,還是在看電腦視效?愛看電影的我,近年常不禁為此莞爾,隨之皺眉思索。

今年3月份本專欄中曾提到上屆奧斯卡最佳導演趙婷為漫威影業拍了一部超級英雄大製作《永恆族》,當時筆者即好奇地指出,過去偏愛自然採光,擅長以外景拍攝小成本藝術電影的她,會如何處理一般多以綠幕加上大量數位特效製作的科幻動作片?雖然影片確實特別選在西非外海如世外桃源的加納利群島等地實景拍攝,不料自11月初上映前即受到不少影評的抨擊,一個多月以來在爛番茄網站上得到漫威影業有史以來最低的評價,從361則各地影評累積了48%的負分!部分負評的背景或許隱含對劇中角色刻意鋪陳的種族、性向及宗教的不同意見,但看著一群當紅大卡司在螢幕裡捉襟見肘的演技發揮,確實有種意猶未盡的遺憾。

這類好萊塢科幻大製作的演員拍攝過程,包括補拍鏡頭通常加起來在6個月內,但電腦特效的後製作卻往往曠日廢時,從半年到1年不等,有時甚至到即將首映前還在趕工加強視效畫面。也有些電影因為趕著原本預定的檔期上片,特效未臻理想,留下破綻。有鑑於此,漫威影業日前突然宣布將明、後年多部電影的檔期全部延後數月至半年,只為了讓視效團隊有更充裕的時間完成作品。這些工作當然也反映在拍片的成本上,以《永恆族》為例,兩億美元的製作成本有超過三分之一是花在電腦特效!

電影如電玩,電玩如電影

視覺效果電玩化是近年電影工業發展上的另一項特色,這並不僅止於將如《惡靈古堡》、《超級瑪利歐》等電玩遊戲的角色和故事搬上大螢幕,也包括以第一人視野運鏡等拍攝手法。相對的,無論是視聽效果、人物發展或劇情鋪陳,電玩遊戲近年也日趨電影化,早已和筆者少時玩過的遊戲機不可同日而語!在商業發展上,電玩和電影之間的密切媒合,除上述將暢銷的遊戲拍成電影,也有將如漫威影片中當紅的超級英雄故事改編成電玩遊戲,衍生為娛樂企業多觸角的生財工具。

國際電玩市場之大,其實已凌駕於傳統的電影事業。以2017年新推出的線上遊戲Fortnite為例,其中改編自同名日本小說的生存遊戲《大逃殺》,最多能有100個網友同時上線加入一場戰局,直至剩下最後一名勝出,推出兩週就曾累積超過一千萬小時的網路流量。僅2018至19年度,《大逃殺》就為Fortnite賺進91億美元的營收,連好萊塢的大片都瞠乎其後!奇妙的是,在Fortnite上不只是電玩遊戲,日前還推出當紅美國流行歌手Travis ScottAriana Grande的線上虛擬演唱會,以動畫方式將Fortnite遊戲元素、魔幻場景和歌星專屬的歌舞融為一爐,網友點閱率當然也累積破億。

一切均導向網路世界的下一波:元宇宙

筆者為何在此大談電玩遊戲?其實是要從另類角度切入時下最夯的元宇宙(Metaverse)議題。此一話題在目前延燒的近因是臉書創辦人祖克柏10月底宣佈,將公司改名為Meta。但事實上他在7月底的一次視訊財報會議上即提出要將臉書從一個社群網媒轉型為元宇宙企業。在這個「虛擬的環境中,人們可在數位空間裡共處。…你不再是只在螢幕前觀看,而是能生活在其中。」《華爾街日報》科技專欄作者Joanna Stern近日連續24小時戴著VR 3D眼罩,以親身體驗在元宇宙中生活一整天的情境。裡面有她個人動畫造型的網路分身(Avatar),可以玩遊戲,到公園和路人聊天,並與公司同事開會(如同進階版的zoom會議)等日常生活要做的事。而其中遇到的人,則包括當時也在元宇宙線上的陌生網友、實際朋友和同事的網路分身。

在元宇宙裡還可逛街為自己的網路分身添購新衣,看戲、聽音樂會(如同前述在Fortnite上的偶像歌手演唱會),並自由地穿梭在不同平台之間。甚至使用虛擬貨幣買車、開車,買房、入住。後者的代表為Somnium Space,一種以區塊鏈打造的虛擬建築,網路分身可在裡面進行元宇宙式的房地產交易。筆者不禁想起臉書成立後不久曾經風靡一時的「開心農場」,在那個虛擬的農場上,已包括臉書上農友之間的各種交易與互動(協助施肥或偷菜)。只是在未來的元宇宙中,使用者從2D的螢幕前躍入網路的3D虛擬空間內,並將使用有「真實」價值的虛擬代幣

豐收中的「開心農場」。(樊慰慈 提供)

圖 / 豐收中的「開心農場」。(樊慰慈 提供)

以更精密型態的網路分身身分進入如幻似真的虛擬世界中生活或歷險,無論在電影《阿凡達》(2009)或更早的《魔鬼總動員》(1990)裡都有令人驚心動魄的描述。科技不斷地倍數前進,任何不可能都或將有成為可能的一天。問題是,一旦不知是莊子夢蝶還是蝶夢莊子,屆時傳統表演藝術的「空間」何在?價值何在?藝術工作者的市場如何維繫?拭目以待吧。

看看駐站作家其他專欄文章

蕭邦吃魷魚?別把音樂比賽當運動競技玩

評論已死,評論萬歲

文明衰退的表徵:過多是非選項,缺乏申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