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站作家專欄

【貧窮男專欄】國際經紀人的第一個問題

【貧窮男專欄】國際經紀人的第一個問題

《看戲不忘電影》專欄|OPENTIX 2022年7月

荷蘭的面積與人口跟台灣相當,土地皆為平地且比台灣大一點,人口比台灣少500萬。但只要人口超過5萬的城鎮,就會有一座千人的大劇院,整個荷蘭有150多個大劇院,但市場非指劇院數量,而是消費人口。對表演團隊而言,歐盟的成立讓跨國巡演的複雜流程,簡化得像國內巡演。同時也因劇院多,對節目量的需求高,成為正向循環,讓產業處在興盛發展的狀態。

文字 /貧窮男

上世紀90年代後,美國現代舞和歐陸舞蹈的消長,呈現了黃金交叉,一般分析都放在美國現代舞大師的凋零,以及舞團靠企業贊助的比重過高,當朱利安尼市長在紐約宣布禁菸、菸商莫里斯大砍補助、911事件、次級房貸爆發雷曼兄弟倒閉等種種因素導致經濟衰退,都加速美國在世界現代舞壇的地位搖搖欲墜。但種種利空分析,多是美國觀點,至於歐陸舞蹈的利多分析,卻少人論及。

歐盟讓表演市場變大,表演藝術也興盛

美國現代舞能獨霸全球有其歷史意義與背景,而當時歐洲的古典芭蕾即使在冷戰時加入了蘇聯芭蕾體系,也只是打了強心針,創作面上卻難有突破,更遑論對社會對當下人性的反饋,於是貼近人心的現代舞便迅速地征服了歐洲。但我認為歐陸舞蹈的崛起,除了有現代舞的刺激,歐盟的成形也是重要關鍵,這意味著「市場」擴大。

以荷蘭為例:歐盟的文化政策奠基於1992年在荷蘭簽的「馬斯垂克條約」。即便歷經1997年「阿姆斯特丹條約」、2009年「里斯本條約」,基本內容並無變動,主要在各會員國多樣性的基礎上,敦促交流、對話與協助解決困難,多半扮演著資助和設定方向的角色。而荷蘭的面積與人口跟台灣相當,土地皆為平地且比台灣大一點,人口比台灣少500萬。但只要人口超過5萬的城鎮,就會有一座千人的大劇院,整個荷蘭有150多個大劇院,但市場非指劇院數量,而是消費人口。對表演團隊而言,歐盟的成立讓跨國巡演的複雜流程,簡化得像國內巡演。同時也因劇院多,對節目量的需求高,成為正向循環,讓產業處在興盛發展的狀態。

先前訪問過一些常在國際闖蕩的舞團,有沒有國際經紀人找上門?通常國際經紀人的第1個問題都是:「你們能給我多長的時間?」,對國際經紀而言,團隊每年最少要有2到6個月的巡演期,低於兩個月等於白忙一場,雙方都賺不到錢,他們精打細算填滿每個檔期及安排最佳巡迴路線,要打平所有旅運成本,彼此都能獲利的最短巡迴時間是兩個月以上。因此常見炙手可熱眾所矚目的編舞家,都有巡迴團的編制跑舊作,同時又有主力新作品在醞釀演出,舊作巡迴產生出的經濟效益,回饋到新的創作上,這就是市場。

10多年前舉辦的兩岸三地小劇場論壇,台灣與香港的導演,聽著北京導演的分享:「一齣戲的基本檔期是3週21場,若賣得好還會延長檔期,若劇院有500個座位,一張票80人民幣,完售的基本保障大概就是80幾萬人民幣,就能決定製作的規模,反應不錯還會有其他城市邀約,以及劇院搶著簽新戲檔期……」台灣和香港導演沒能吭聲,而這就是市場。

美國電影操作市場的正向循環

市場還有其他的玩法,1996年以前台灣的電影環境,所有片商都是獨立片商,到市場展競標電影版權,美國電影暑假檔大片,20萬美金起標,照理說買到賺到,但同業間相互競標,喊到100萬美金,加上買片回來還要跟銀行借錢來行銷,就算大賣也賺不多。後來出國買片前會有大老出面喬競標的事,大家輪流賺,不用把錢都給了美商八大。這讓美國電影的海外版權成長受挫,於是在1996年美商八大展開全球化的策略,在各大城市成立子公司,只要投入行銷預算,票房全部進自己口袋,從此全世界各大城市的電影票房前5名幾乎被美國電影壟斷,重創其他電影大國的市場,各國大導演募資變得困難,產量銳減,美國海外市場票房瞬間提升兩、三倍,營收整整是美國市場的三、四倍。因為拍電影賺了錢,好萊塢重金延攬最好的編劇與團隊,用更高預算拍出更多電影,讓電影市場永遠熱絡不缺話題,透過市場廣度來達成正向循環。

台灣舞蹈好像也面臨著僧多粥少土壤貧瘠的問題,事實上所有產業都有一樣的困境。林懷民老師早在上世紀70年代去海外演出時,就看見台灣商人提著007公事包,積極地穿梭在各個機場,尋找訂單布局全球市場。不同市場的經驗很難複製,也有著完全不同的策略思維,在面對生存困境時,找到適合的市場,需要更大的決心與努力,同時也得面臨更大市場的競爭,沒有捷徑,只能一步一腳印地探尋開拓的可能性。

看看駐站作家其他專欄文章

跟著電影,跳進清涼大海

台灣電影中的編舞

電影中的編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