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TIX編輯臺

從線上互動到實體 《名叫中間的地方》邀請觀眾用想像力擁抱劇場

從線上互動到實體 《名叫中間的地方》邀請觀眾用想像力擁抱劇場

【2022臺北市兒童藝術節】專題|OPENTIX編輯臺2022年7月

文字 / 齊義維

圖片提供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米粒做綿羊、花椰菜是大樹,荷包蛋變成太陽,透過奶油鑲嵌的入口,窺見那個在想像裡駐足的家園。這是《名叫中間的地方》今年的演出主視覺,使用日常的物件為元素,重新拼貼之後,創造出熟悉又新穎的世界觀。

《名叫中間的地方》為編劇邱奕嘉2020年獲得臺北兒童藝術節「兒童戲劇劇本」首獎作品,由進港浪製作所導演陳煜典帶領創作團隊,從最初的讀劇,一路發展至2021年對應疫情之下螢幕制霸的現實,所衍生出的聽覺劇場「家庭旅行版」及線上互動展演「冒險有聲書」,而今年7月,這部作品將以嶄新的樣貌回到水源劇場的黑盒子裡,帶給正在探索世界的小孩,與每一位保有童心的大人,在故事與想像力的陪伴之下,展開一場別開生面的深度輕巧冒險。

害羞,也能夠在劇場裡與人互動

圖 / 2022臺北兒童藝術節:《名叫中間的地方》

圖 / 2022臺北兒童藝術節:《名叫中間的地方》。

「有一件事情無法阻撓我們彼此靠近,那就是想像力。」參與過此劇眾多發展階段的演員吳言凜分享,在防疫成為日常的今日,重視面對面交流的劇場藝術,似乎顯得有點不合時宜。「我們大家這次的共識是,在劇場裡面,透過想像力去擁抱彼此。」故事裡面的小姊妹正在面對搬離家園的失落感,現實裡,疫情在人們彼此之間劃下了隔離線,口罩之下讀不到的五官表情,讓這個世代的孩子需要依靠其他的感官來同理對方。劇組雖然在去年成功地找到聽覺作為遠距傳遞故事與經驗的媒介,但此次選擇回歸實體演出,也希望在人與人需要物理性遠離彼此的此刻,提供一個親密相依的心理體驗。

陳煜典在思考與觀眾互動的過程,和他的語調同等細膩暖心:「我想編劇奕嘉是一個很溫柔的人,她很努力的撐開了許多空間……在共同發展的時候,我們也很在意可以互動的比例是多少?即便我比較安靜、思考的比較慢,是不是能夠不用被家人push上去互動,就能夠自己開啟這個互動?是不是光靠想像的,就已經進入到某種互動的程度?」

從去年演出的經驗,劇組觀察到當孩子們在自己的家裡進行探索,由於不需要被其他人觀看,因此得以自在地盡情發揮,可是回到劇場、站上舞台,無論大人小孩都難免緊張,要如何建立起對觀眾來說舒適的遊戲氛圍,成為此次演出的重要的課題。劇組除了邀請相關專業人士來經驗傳授,也同時取經兒童哲學領域,一齊找尋能無痛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的方式。

圖 / 《名叫中間的地方》之前的線上互動展演現場。

圖 / 《名叫中間的地方》之前的線上互動展演現場。

「演出的整個核心價值還是奠基在玩遊戲上面,人們在玩遊戲的時候有一種『約定俗成』,你同意、我同意所以我們才會開始。」被導演戲稱為「互動扛霸子」的吳言凜分析。《名叫中間的地方》邀請全場觀眾與演員共同玩一個說故事的遊戲,「我們在台上與觀眾互動,並不是設定好讓觀眾講一句寫好的話,比較像是請觀眾提供真實生命中的想法,而當我們提供了想像力,觀眾也回應了想像力的時候,這個雙向的擁抱基本上就開始在空氣中開始行動了。」陳煜典也補充「當然,我們可能沒有辦法預測觀眾的下一步會是什麼,所以必須隨時保持著高度的興趣,跟高度的想像力。」

誠實的觀眾,需要誠實的表演

兒童劇與劇場演出最大的差異是什麼?陳煜典和吳言凜認為,小朋友在看戲的時候,反應與喜好是非常直接的,對於事物的真假判別一點也不鄉愿,也因此在發展時,劇組的大家時常相互檢視,在文本、形式上,有沒有做到足夠的誠實與誠懇。而《名叫中間的地方》的劇本本身,也在開啟想像力的道路上,建立起一條溫和的途徑,陳煜典舉例「像這個杯蓋好了,劇本裡會先說『這不是杯蓋,這是奶油紅豆餅』(緩慢的口吻),先建立一個具體的想像,再開展到一個屬於想像力的想像……劇本提供了這條路徑,產生互動進到戲裡面,就像是一步步走到這個『中間』這個地方的感覺。」而觀眾的角色在整個演出過程中也將不斷變換,能夠是遊戲的參與者,或是欣賞故事演出的旁觀者,也有時,自己會成為那個說故事的人。

演出在即,問起陳煜典和吳言凜有什麼想事先與大小觀眾分享的話,吳言凜直言不諱「我們不怕孩子吵!我們最歡迎失控了,歡迎大家嘻嘻哈哈地來享受不用安靜的60分鐘!」而陳煜典則表示「希望大家可以重新回到黑盒子的劇場,來看演出吧。」

猜你現在就想知道

2022臺北兒童藝術節:《名叫中間的地方》

2022/7/16 (六) - 2022/7/17 (日)

更多《 2022臺北市兒童藝術節 》線上專題

無法再見的掰掰 《掰掰見習生》與大小朋友一起練習最後的陪伴

為孩子說一則戰爭的故事 《回家》讓戰場上的吉他手「找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