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TIX編輯臺

為世紀末留下浮華的刻痕  金色大師——克林姆

為世紀末留下浮華的刻痕 金色大師——克林姆

【打開展覽這一區】專題|OPENTIX編輯臺2022年8月

文字 / 李秋玫

位於奧地利維也納的「分離派會館」(Wiener Secessionsgebäude),興建於1897年,純白色的建築物上有一個巨大鏤空的金色球體,入口處寫著維也納分離派(Vienna Secession)的宣言——「時代有它們的藝術,藝術有它們的自由」(Der Zeit ihre Kunst. Der Kunst ihre Freiheit)」。維也納分離派誕生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成員來自不同的領域,有畫家、建築師,室內設計師,也有裝置藝術家等。派別即使沒有明確的綱領,但有志一同的,是反對過度傳統守舊的學院派。他們主張創新、發揚個性,追求實用與功能並行。為此,他們自稱「分離派」,意味著與保守、陳腐的做法分道揚鑣。當時的代表人物就是畫家克林姆(Gustav Klimt,1862-1918),他為了分離派的展覽繪製的《貝多芬飾帶》(Beethoven Frieze),至今仍在會館內展出。相隔了100多年,那建築物上桂冠般的球體,仍高聳著他們的精神,也指向了克林姆作品所閃耀的金色光芒。

位於奧地利維也納的「分離派會館」。(李秋玫 攝)

圖 / 位於奧地利維也納的「分離派會館」。(李秋玫 攝)

以「金」描繪世紀末的浮華風景

世人也許不知道克林姆是誰,但對於他的作品《吻》(The Kiss)、《生命之樹》(The Tree of Life),《朱蒂絲》(Judith)系列、《貝多芬飾帶》(Beethoven Frieze)等輝煌色彩與構圖絕對有深刻的印象,只要看到畫作,一定會有一種熟識已久的感覺。當然克林姆的作品並非每幅都是金色,在藝術生涯的初期,除了繪畫外,他也以素描、壁畫等藝術品成名,只是後來接受委託,預定在維也納大學大禮堂天花板畫上的《法學》(Jurisprudence)、《哲學》(Philosophy)、《醫學》(Medicine)草稿遭到嚴厲批評、引發軒然大波後,他便將重心轉於金色風格的畫像中。至此,克林姆形塑了藝術史上空前的風格,也獲得極大的成功。

以「金」為材料,與他的成長有著密切的關連。克林姆出生於維也納近郊的鮑姆加滕(Baumgarten),父親是位金銀雕刻師傅,在成長環境的薰陶下,讓他擅長在作品裡大量使用鑲嵌、拼貼等工藝技巧,尤其是金箔色彩的使用,透露出他大膽又脫俗的功力。

克林姆的畫像以女性為大宗,因為主要支持他經濟的重要來源之一,就是接受上流社會婦女的肖像繪製委託。克林姆的金色用料,不但與她們崇尚的新潮時尚不謀而合,前衛與華麗的畫風更能襯托出高貴的身分與品味。此外,他也多方合作,將這樣的風格用在服裝、首飾、家具上,廣受客戶喜愛。那時代的奧地利,在音樂、哲學、美術、文學等藝術的成就獨樹一幟,彼此間的交流及轉化也蔚為風尚。同時期的藝術家(Egon Schiele)、柯克西卡(Oskar Kokoschka)、茨威格(Stefan Zweig)、埃貢.席勒(Egon Schiele)等,都是彼此密切往來的對象,尤其音樂家馬勒(Grstav Mahler)的太太艾爾瑪(Alma Schindler),即使婚前是位具有高度才華的社交名媛,也曾為克林姆傾心,視他為初戀對象。

作品融會人性情慾與異國風情

克林姆雖被後人以「金色大師」尊稱,但也有著「情色畫家」的別號。確實,以女性畫像為主力的他,不離坦率的生、死與情色。歷史中,裸露的畫作早已不成問題,但是克林姆筆下的女性,經常有著神秘的體態、慾望,甚至性愛的暗示,他雖然終生未婚,身邊卻總有情人相伴,其中不乏名門貴婦,因此他與模特兒之間的風流韻事,也是藝術史學家研究的番外篇。

生在世紀交接之時,人們往往對於一無所知的未來有種惶惶不安的感受。表面生活富足、內心又茫然無助的維也納社會,也充滿著這樣的氣氛。亦如此,頹廢、傳說、鬼怪、大自然、異國情調等主題,深深吸引著當時的藝術家。此外,即便是西方畫作已發展到立體、明暗等技法,但受中國水墨、日本浮世繪、拜占庭鑲嵌的影響,克林姆的畫作將當時歐洲流行的異國風格與技巧表露無遺。例如《吻》,纏綿的情侶在金色的底中,看不清男性的臉,卻有女性閉眼陶醉的神情。兩者雖能勉強以衣物的裝飾分別彼此,然而整體看來卻是相融且一維的平面效果,與周遭風景並無遠近差異。同樣的模式也出現在《阿黛兒.布洛赫-鮑爾畫像I》(Portrait of Adele Bloch-Bauer)中,女主角的髮型、裝扮及洋裝除了線條勾勒外,幾乎與背景融合,洋裝上幾何圖形、螺旋、眼睛等等的裝飾花紋,則帶有強烈的異國指涉。《達娜兒 》(Danaë)更是露骨,除了裸女外,也出現大量的生殖、精卵等元素。而處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與情慾理論盛行的社會氛圍當中,克林姆也用了相當多象徵的符號,意味著潛意識的想像

超越時代的雅俗共賞

一如他生前的創作爭議不斷,在他離世多年後,竟也持續衍生紛爭,而且畫作的歸屬權之爭還跨越兩國。這幅畫就是有「奧地利的蒙納麗莎」美名的《阿黛兒.布洛赫-鮑爾畫像I》 ,也被稱為《金裝女郎》(The Woman in Gold),是克林姆特別為其贊助人妻子阿黛兒所畫的肖像畫。可惜在二戰期間,納粹奪走了布洛赫-鮑爾家族的重要收藏及藝術品。幸而多年後,幸運逃到美國的姪女瑪麗亞.阿爾特曼(Maria Altman)在透過跨國官司後取回畫像。這歷史上的一段悲喜,就是電影《名畫的控訴》(Woman in Gold)的腳本來源。值得一提的是,名畫終於取回之後,更在佳士得拍賣會創下了天價的交易紀錄。

《阿黛兒.布洛赫-鮑爾畫像I》

圖 /《阿黛兒.布洛赫-鮑爾畫像I》

即使名畫價值高不可攀,然而時至今日,克林姆的畫作卻以海報、月曆、馬克杯、鑰匙圈等各式各樣的形象出現在我們的生活周遭,這也代表了他的作品雅俗共賞,即便歷經百年以上歲月,仍受到大眾的歡迎。但想要了解一位藝術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欣賞他的真跡。在克林姆真實的筆觸裡,我們彷彿能看見維也納世紀末的街道氤氳、上流婦女的髮飾裝扮、及躲藏在她們深處的內心情感。在一筆一畫的勾勒中,透視畫家對於人文、藝術與科學融合的思考。


璀璨年代 克林姆藝術沉浸特展

即日起~2022/9/11

立即購票

還想看看【打開展覽這一區】線上專題文章

你不可不知道的安藤忠雄-他是清水混凝土詩人,也是苦行僧

讓抽象數據變成視覺藝術 「Ouchhh」的超級AI藝術世界

既時尚又惡趣味 TOILETPAPER的「怪怪美」藝術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