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TIX
違背生活慣性才能挖掘的驚喜 田孝慈:身體會給出千萬種不同答案
【劇場小百科—what is 動作設計】專題 |OPENTIX編輯臺 2023年3月
文字 / 郝妮爾
攝影 / 郝御翔
「動作設計」這個職位,隨著其涉入的深度與作品的定位,有時有不同的稱呼出現,粗略來說——倘若面對音樂劇舞蹈編排,會被稱作舞蹈設計;若是參與創作發想,則可能被放在表演「指導」的位置。田孝慈橫跨在這些稱呼中,只說自己不太在乎如何被定位。
「像我上次跟河床劇團工作《被遺忘的》,本來是以動作設計的身分進入,後來他們把我拉到副導演的位置,我猜,可能是在排練過程中我同時會丟出很多想法跟導演一起工作吧?因為我一直都是創作與表演並行的工作者,所以同時會思考很多事。」田孝慈說。
順此邏輯,職位稱呼的不同,其實也取決於和不同導演工作的界線——對方釋出多少空間讓人發揮?動作設計的想法可以涉入得多深?所謂的設計是盡可能符合導演的想像、或者是讓所有人合力完成一個別開生面的樣貌?
這些問句,像是一領一隨的探戈,田孝慈偶爾引領,偶爾是跟隨的那一方,她說:「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是一起完成了這個作品,完成作品中的身體,倘若最終的成果是貼合情感調性的,我就會很開心。」
不到最後一刻,無人知曉賭注的成敗
如果我們多留心田孝慈的回應,她是這麼說的:「倘若」最終的成果能貼合情感調性,「就會」開心。
字裡行間,藏有這領域的秘密——有些時候,作品的全貌連導演都無法控制,得等到上場的那一刻、在觀眾的凝視之下才能得到解答。於此之前,眾人只能嘗試、揣測,如共同完成一場龐大的賭注,沒走到最後一刻,未能知曉成果為何。
換句話說,作為演員與導演之間的重要橋梁,動作設計有時得在看不到全貌的狀況之下,就先替場上的動作風格做出裁奪判斷。對於田孝慈來說,「這應該算是我的罩門吧?在缺乏整體的狀況下,需要自己想像出一個脈絡,讓動作產出。」
田孝慈想到個例子:過去做過某場戲,其中一段,演員回憶起童年時光,需要讓自己像個孩子那樣遊戲、跳舞,「我收到的指令是,需要設計一場動作,讓演員一邊念打油詩、一邊做些可愛的動作。為了設計那場,我看了很多兒童頻道的舞蹈教學,因為真的離我太遠了,加上那並非當代小孩的身體,而是要營造出舊時代的氛圍。」她說,雖然如此,等到作品被推上舞台,前後故事脈絡扣緊後,她的動作編排竟然合理得不得了,完整詮釋童年的風采。
動作設計常常就是在這種懷疑與不安全感中且戰且走,「再加上,我不是那種只要音樂就可以編出動作的創作者,需要倚靠情感邏輯,否則很難想像。」田孝慈說,雖然如此,她也知道,若是要求完整的故事脈絡、清晰的指令、創造出符合每一位表演者身體狀態的動作,那需要倚賴漫長的製作期耐心地尋找,而多數時候,團隊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尋找,「所以動作設計就要去找到所有人的平衡點,有些人身體敏銳度很高,有些習慣從語言、台詞出發,在不同的特質裡尋找共同的語彙,並從中發展出動作結構。」
說到這裡,田孝慈爽朗大笑:「所以每次工作完都好累喔,哈哈。」
可能是弱點,卻也是最強大的優勢
作為一個編創同步的舞者,田孝慈明白自己的弱點,其實也是她最強大的地方。
「我在設計動作的時候,很重視內在的情感與外在的動作連結,所以倘若遇到需要快速下決策的時刻,就會覺得很挫折。」田孝慈解釋,然而另一方面,這也意味著遇到志同道合的夥伴、遇到願意投注更多時間嘗試不同可能性的創作者,她就能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田孝慈舉例:「河床的郭文泰導演就是一個很願意給予空間的創作者,我們會先一起嘗試、感受,發現能夠調整的狀態就一起去修整。」
如所周知,在現下的世事中,「慢」是一種奢侈,但倘若真有餘力緩下腳步——例如田孝慈本次參與《夢與陰影》的製作期程,歷時兩年,她更有時間去探索。而那探索的結果,是動作設計與表演者之間的激盪,讓不同身體質地的表演者有機會離開自身的表演慣性,挖掘更多的驚喜。
《夢與陰影》的迷人之處,在於團隊中結合了FOCA的馬戲演員、與河床長期合作的小劇場演員,前者擅長使用道具,後者懂得掌握空間裡的氛圍,而田孝慈的加入,將其內在的情感放大,如在海中伸展觸鬚的珊瑚礁那樣,她能夠既緩而深地發掘更多驚喜感的姿態。
畢竟,劇場是一個需要大量「丟接球」的場域,創作者與表演者之間的回應與接收,決定了作品的長相,不過對田孝慈來說,動作設計這行業讓她感到既崩潰又驚喜感無限的地方,在於:「我丟出去一個想法,對方回丟給我的反而是之前想都沒想過的事情,那時常會違背我的慣性,且不同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相處或者對話,我們的身體與空間、道具結合以後,經過咀嚼,會吐出千萬種不同的回應方式。」
而倘若她接住的其中一種回應,恰好符合導演與整個作品的氛圍與想像,「沒什麼比這件事情更開心了啊。」田孝慈說。
人物小檔案
田孝慈,1984年生。台南人。現為自由藝術工作者,從事創作、表演與教學,專注於觀察時代、歷史、⽂化與環境所形塑並建⽴於⼈之上的價值,其透過⾝體表述之形式。透過創作挖鑿身體蓄積的情緒能量,於作品中表現生命各式恐懼與矛盾。2020 年與王世偉、李慈湄、Helmi Fita 共創作品《群眾》獲第18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大獎。2016 年獲文化部獎助赴巴黎駐村,並陸續獲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雲門基金會與羅曼菲獎助金發展創作及參與各項國際交流。近年跨足與不同領域藝術家的合作,包含視覺、服裝、新媒體、行為藝術等,並擔任多齣戲劇作品之表演者與肢體設計。
2023TIFA 河床劇團✕FOCA 福爾摩沙馬戲團《夢與陰影》
2023/4/7 (五) - 2023/4/9 (日)
前往購票
更多《劇場小百科—what is 動作設計》線上專題
共同創造出每一個角色 李羿璇:「希望每一次都是從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