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直送

關於偶戲,我想知道...

關於偶戲,我想知道...

    
《 阿特直送 》|OPENTIX藝文指南針 2023年5月號

  
圖 / Antreina Stone
文 / 謝賀銘
  

去年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有個展覽看似低調,討論度卻很高 – 那是藝術家張徐展的個展《複眼叢林》。走進展間,有立著紙偶動物的裝置異世界,也有紙偶所拍攝而成的定格動畫放映著,而其中一部《熱帶複眼》,更獲頒了去年金馬獎的最佳動畫短片。在張徐展的作品裡,「偶」是創作的表現主體,也是創作的概念所在。但其實透過「偶」來進行創作的歷史,已經非常悠久了,那就是所謂的「偶戲」。即使你可能「偶」爾才看,也可以透過下面的問題,好好和偶戲熟識一下。
    

用偶來演一齣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偶戲很早就出現在世界主要文明裡了。這些在古文明裡發現的偶戲,都跟宗教信仰有關。比方在中古世紀的歐洲,天主教堂就以偶戲來排演舊約聖經的故事。之後偶戲大約發展成純粹只有戲偶在舞台上演出、與人與偶共同演出的娛樂表演形式。而若歸納世界各地的偶戲、再做分類,大致上可以分成袋偶、杖頭偶、懸絲偶以及影偶。
  
  
今年的高雄春天藝術節,就將有「英國懸絲偶劇團」來臺演出。
  
  
2023TIFA 拾念劇集✕無獨有偶✕施如芳《鯨之嶋》
KSAF英國懸絲偶劇團《水底的冒險之旅》

2023/5/27 (六) - 2023/5/28 (日)
前往購票
    

要演一齣偶戲,會需要哪些人來參與呢?

  

無論是上述分類裡的哪種偶戲,一定會需要有操偶師來給予這些戲偶生命。像是杖頭偶(也稱為撐桿偶)的偶頭下方,會接著一根操縱桿,操偶師一隻手得掌握頭部動作,另一隻手則控制其他關節,需要雙手協調,才能讓偶的動作順暢自然。
      
此外,偶戲的劇團也會有自己的製偶師,研究怎麼在戲偶上製作機關、或者戲偶要使用哪些材質,才會讓操偶師更得心應手。現代的偶戲劇團,則已經完整到會有美術設計、結構設計等各不同人才進駐,以應付更大型的製作。
   
像是即將在TIFA與南北管演奏團體拾念劇集、以及劇作家施如芳共同創作《鯨之嶋》的「無獨有偶」劇團,就以各種分工,團結原創出每個細節都不放過的魔幻作品。
   
2023TIFA 拾念劇集✕無獨有偶✕施如芳《鯨之嶋》
2023TIFA 拾念劇集✕無獨有偶✕施如芳《鯨之嶋》
2023/5/5 (五) - 2023/5/7 (日)
前往購票
   

臺灣如果要推出偶戲代表,會是什麼呢?

  

臺灣的偶戲代表當然就是布袋戲囉!
  
儘管臺灣過去也有皮影戲、傀儡戲這兩種傳統偶戲,但只有也稱為掌中戲的布袋戲,直到現在仍繼續在大稻埕戲苑這樣的場館裡有固定演出。當前的布袋戲甚至和動漫結合,或者發展出嶄新的表演方式。
   
像「不貳偶劇」劇團,就是從傳統布袋戲的演出與戲偶製作而起,漸漸融入西方的童話與文學,為古典偶戲再尋新方向。
   
2023KSAF春藝小劇場《尋找一個屬於我們的島》

2023KSAF春藝小劇場《尋找一個屬於我們的島》

2023/5/12 (五) - 2023/5/13 (六)
前往購票
   
原文刊載於《OPENTIX藝文指南針》第24期,2023年5月號

索取地點: OPENTIX分銷點、臺北捷運全線、台灣高鐵各站、全台文化中心、學校、各大書店、音樂教室、台北各藝文展演場所、台北市立圖書館各分館、飯店旅遊業、兩廳院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