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站作家專欄

真人表演藝術:AI王朝下的金飯碗?|樊慰慈專欄

真人表演藝術:AI王朝下的金飯碗?|樊慰慈專欄


《思想不短路》專欄|OPENTIX 2024年3月

藝術創作究竟是發明或發現?或許絕大多數人會選擇「發明」,但這個看似明顯的答案真的是如此斬釘截鐵嗎?來個對照組:若沒有透過大量吸收及學習人類自古以來的各種藝術作品,無意識狀態下工作的AI是無法拼湊、重組及衍生出它的大作,在此條件下,AI生成的藝術又該歸類為發明或發現?若有機會和黃仁勳請益,我會設法說服他,除了生命科學之外,表演藝術也絕對是高等教育值得大力投入、好好鑽研的領域。

文字  樊慰慈


近年最IN的時事議題當非AI莫屬,不同背景的人面對AI時或可分為以下幾種基本型態:


—有金必淘的投資客

—樂在其中的正港科技控

—不跟一跟就落伍的路人甲

—想跟卻摸不著頭緒的路人乙

—只是個新聞字眼╱事不關己的路人丙

—什麼誒唉?狀況外路人丁……


至於筆者呢?以上皆非!我只關心音樂飯碗別被AI搶走就好。


但近日德國物理學家Sabine Hossenfelder提到一項由全球2800位學者投入的統計分析,發現AI的進展已大幅超前,在不久的將來即可與人類的全方位能力匹敵。其中有3個數據特別引起我注意:5年內可生成具有《紐約時報》最暢銷小說等級的作品,3年內可產生流行排行榜前40名實力的原創歌曲,1年內可出現根據特定歌手風格而做的「假歌」!同時國外也陸續傳來包含金融、資訊、傳播、娛樂、服務、多項傳產業的裁員消息,甚至部分科技業也無法倖免,原因均和AI發展環環相扣。


藝術評論也能被AI取代?


GPT3以上的版本經由文字指令生成藝文作品的能力已逐漸茁壯,2月中旬由OpenAI展示能生成高真影片的SORA,更是震驚全球,對藝術相關行業工作者正負兩面的深遠影響確實值得關注。筆者突發奇想,雖然那碗飯沒什麼大魚大肉,藝術評論的飯碗有無可能也被取代?這種奇幻想法會太過杞人憂天嗎?已能生成各類藝術作品的AI,因吸收了巨量資料庫並接受反覆的訓練,其本身勢必掌握了高度的作品分析功能。問題是藝術評論絕非氣象預報或法官判決,AI是否,或如何才能具有鑑賞能力?筆者不是電腦專家,也沒義務要幫AI業者提供解答 >0<


元宇宙公司執行長祖克伯今年初在社媒分享旗下人工智慧的發展近況時,表示現已開始訓練第三代的自迴旋式大型語言模型Llama,並再度強調其目標就是要製造出人性化的通用人工智慧AGI,並盡量以開源軟體形式分享大眾。而元宇宙和AI是一體兩面的,「在2030年前,許多人將整天帶著Ray Ban Meta智慧眼鏡和AI交談。」這種外觀如一副時尚太陽眼鏡的裝置,內建攝影機、麥克風、微電腦及上網功能,一旦結合AI,配戴者隨時隨地、所見所聞的訊息也可同步被AI接收;若有需要,並能得到後者的反饋,情境彷彿漫威電影中的鋼鐵人在頭盔中與其人工智慧JARVIS互動一般。在不遠的將來,愛樂者若戴著它欣賞現場音樂會,是否還可一邊收聽AI的即時導聆?!


藝術創作屬於發明或發現?


雖然元宇宙旗下首席AI科學家Yann LeCun認為人工智慧目前離AGI的境界尚遠,但包括祖克伯等持相反意見的業界人士其實不少,而近年為各家AI研發公司提供先進晶片之最大製造商的老闆黃仁勳,也樂觀地認為AGI可在5年之內實現。有趣的是,2月中旬在杜拜舉行的世界政府高峰論壇年會中,受邀上台分享的黃仁勳在被主持人問到對未來高等教育方向的看法時,如暮鼓晨鐘地表示應好好鑽研生命科學,而不再是過去十多年來強調的電腦程式設計。因為後者已可由AI代勞,在開源軟體讓AI的應用達到親民和普及化後,人們要懂的是如何下達最有效的文字指令,而非專業技術上的程式設計。


黃仁勳在發言結尾提到生命科學時有個更發人省思的論點:歷來科技重大進展多以發明為主,而非發現;但生命科學卻是門更深奧的學問,在這個領域中人們基本上多僅只於發現,而難以發明,他期許人類未來對此也能有更大的發明。筆者認為這段論述的意涵其實頗為驚悚,因為能在生命科學上有突破性的發明,譬如重組DNA,其實就等同於造物主或神的工作,而未來靠AI完成此事的機率應高於碳水化合物的人腦!


筆者同時聯想到一個藝術上的千古大哉問:藝術創作究竟是發明或發現?或許絕大多數人會選擇「發明」,但這個看似明顯的答案真的是如此斬釘截鐵嗎?來個對照組:若沒有透過大量吸收及學習人類自古以來的各種藝術作品,無意識狀態下工作的AI是無法拼湊、重組及衍生出它的大作,在此條件下,AI生成的藝術又該歸類為發明或發現?若有機會和黃仁勳請益,我會設法說服他,除了生命科學之外,表演藝術也絕對是高等教育值得大力投入、好好鑽研的領域。當然,我自私地認為,這樣我的飯碗就可以保住了!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


看看駐站作家其他專欄文章

歷史從不重複,重蹈覆轍的是人

從史柯西斯到夏卡爾,途經蕭邦與德布西

藝術,怎樣才算看╱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