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站作家專欄

【貧窮男專欄】編舞家養成記

【貧窮男專欄】編舞家養成記

《看戲不忘電影》專欄|OPENTIX 2022年8月

編舞家的腦袋裡裝了什麼?為什麼幾組簡單的動作,就能帶來情感上的衝擊與共鳴?這樣的情緒氛圍,文字可能要花上好幾千字來醞釀,戲劇可能要幾十分鐘的鋪陳來營造;編舞是不是有什麼手法,使它在當代藝術中成為顯學?美術館找來編舞家,歌劇找來編舞家,戲劇與電影也用上編舞,到底編舞家是怎麼創作?

文字 / 貧窮男

因為好奇,我常央求編舞家排練時讓我在旁觀察。以前去看林懷民老師編舞,作品已進入後期,林老師注重畫面協調,四處奔跳的舞者在那裡錯身,高度要到達哪邊,什麼時候SOLO,什麼時候收放……現場看到的多是視覺構圖的細節調整。但在創作初期,林老師總將自己關在他的個人視聽間,焦慮地狂抽菸,回顧大量DVD收藏。10多年前有回去林老師家,他一開門看見一隻小強閃過,就說:「啊!我看見夏天的影子,趕快來買張艾嘉(蟑愛X要不要來業配)」眼前這位大師編舞家,是個幽默的詩人,隨口一句話有著極高的創造力,又十分接地氣!我想這就是編舞家的特質了。

到底要看天分還是努力?

編舞到底要看天分還是努力?羅莎舞團編舞家姬爾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開辦了P.A.R.T.S.編舞學校,教授她的編舞技法,是不是上了課就能和她一樣厲害甚至青出於藍?我不知道,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看看出身此校的西迪拉比,只能說祖師爺賞飯吃,P.A.R.T.S.如今應該也以他為榮。就在我認定編舞這事得靠天分時,突然接觸到西班牙編舞家瑪芮娜.麥斯卡利(Marina Mascarell)的編舞功課,讓我眼界大開,受益良多。

來自西班牙,從荷蘭舞蹈劇場的舞者到獨立編舞家,瑪芮娜可是有著經紀人與研究助理的編舞家。和舞蹈空間舞團合作10年5個作品,她的作品有著清晰的命題、從文學與電影取材,透過歷史與哲學深掘,來呼應當代生活,交織成為立體而鮮明的結構,我從《時境》被圈粉,到《反反反》第一次採訪她,就被滿滿的女性主義思潮嚇到,書到用時方恨少,瑪芮娜面對編舞的功課,彷彿交出一篇篇的碩博論文一般,下盡功夫,等看到舞作時,卻又完全貼近真實生活,那些嚇到我的思潮,全都內化到日常事件的選擇、物件運用與空間的關係中。我開始明白,創作的企圖可以很廣,不管是博學多聞的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或是販夫俗子來觀賞,都能從中獲得不同的深度或娛樂。(註)

註:瑪芮娜先前作品的編舞功課,詳細內容請參閱《一堂永遠不會結束的課——平珩的國際共製心經驗》。

瑪芮娜的編舞功課

8月下旬將演出的新作《異托邦喧嘩.沉默不再》,受到美國科幻小說家Octavia Butler 1993年的作品《播種者的寓言》Parable of the Sower啟發,描述在末世氛圍中,一群人努力想要存活下來的旅程,以科幻小說勾勒作品的骨幹,然後透過幾部她所列舉的電影,來建構作品的血脈與思想。瑪芮娜的編舞功課,資料蒐集旁徵博引,研讀吸收後再轉譯成舞台形式,使用不同的聲音層次、器樂、肢體、物件發出的種種聲響,彼此的對應或是與土地間的關係,來刺激觀眾的想像,或是重新思考與質疑。

編舞家功課參考的5部電影有:拉斯.馮.提爾1998年的《白癡》、今村昌平1983年的《楢山節考》、2020年同時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語與紀錄片的《大地蜜語》,以及1973年的cult片《異教徒》The Wicker Man,還有闡述法國作家Glissant畢生理論精華的紀錄片Edouard Glissant: One World in Relation

這幾部影片中有著共通的議題,幾乎都在封閉空間的困境中,面對生存有著不同的手段。拉斯.馮.提爾在《白癡》紀錄片中對著鏡頭,得意於自己的絕妙創意:「我覺得我會早夭,因為天妒英才」,藉由裝白癡來博取同情,獲取各種好處與豁免權,同時嘲笑著世人的偽善,每個裝白癡的初衷不盡相同,卻成為他們共同的生存法則。《楢山節考》的世界更為殘酷,為節省糧食消耗,次子之後是不允結婚,70歲長者還得被背上山等死。《大地蜜語》更展示了人類對大自然的貪得無厭終遭反撲……在這個年代,在不同團體中,生存是個複雜的問題。

編舞家如何養成,與觀眾如何觀看是兩碼子事,觀眾不需要知道這些功課,就像詩人羅青《吃西瓜的方法》第一種,吃了再說,《異托邦喧嘩.沉默不再》到底如何,先進劇場看了再說!

註:瑪芮娜先前作品的編舞功課,詳細內容請參閱《一堂永遠不會結束的課——平珩的國際共製心經驗》。

看看駐站作家其他專欄文章

國際經紀人的第一個問題

跟著電影,跳進清涼大海

台灣電影中的編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