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文章

北藝中心董事長 劉若瑀:以「開放、培育、國際網絡」為北藝定錨

北藝中心董事長 劉若瑀:以「開放、培育、國際網絡」為北藝定錨

3月11日,阮劇團的《熱天酣眠》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北藝中心)揭開為期兩個月的試營運序幕。「懷胎10年」的北藝中心,為台灣表演藝術界注入一股新力及能量,第一屆董事長劉若瑀更期許:北藝中心要致力於人才培育,並與國際連結,讓更多台灣藝術家及團隊踏上國際舞台。

文字 / 吳垠慧、黎家齊

攝影 / 張震洲、林軒朗

北藝中心目標:多元開放

去年初接掌北藝中心董事長,劉若瑀以資深劇場人身分被委以重任,希望將「優人神鼓」30多年的經驗帶給這座新生的表演藝術場館。這1年多來,她也從中認識年輕團隊多樣的創作模式,而這正是北藝中心的定位及功能所在。劉若瑀表示,北藝中心將以多元、開放的態度,歡迎各式形色的藝術觀點和表演型態在此匯聚、碰撞及發生,「不同世代的藝術家能提供不同的觀點,北藝中心鼓勵新觀點的養成和傳達。」

過去30多年,劉若瑀心無旁騖地帶領優人創作及表演,「道藝合一」的培育系統塑造出優人獨樹一幟的表演風格。接掌董事長之後,劉若瑀自我提醒:這項職務不是在自己的喜好中做事情,「台灣是多元開放的社會,劇場更是多元開放的環境,年輕人在劇場的創意不受局限,但是,該如何十年磨一劍?要怎麼累積紮實的技術,讓藝術創作能更千錘百鍊?北藝中心的角色就很重要。」

她指出,當年因為國家兩廳院的出現,才有今日的雲門、優人、無垢等走上國際舞台的台灣團隊,「雖然北藝中心的經費資源條件不如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但是重點是在陪伴年輕人創作,且提供平台和機會。今後應該要有更多台灣團走出去。」

劉若瑀期許,北藝中心要致力於人才培育,並與國際連結,讓更多台灣藝術家及團隊踏上國際舞台。(張震洲 攝)

人才培育和串連國際

劉若瑀念茲在茲的人才培育,現任北藝中心執行長王孟超在籌備處時期,就已帶領規劃一系列相關工作,包括「藝術家」和「技術人才」的培育。劉若瑀指出,北藝中心自2018年起承辦「臺北藝術節」、「臺北兒童藝術節」和「臺北藝穗節」,藉由「三節」作為年輕藝術家創作發展和「練兵」的平台,各擁專長的年輕人在經過「培育式的呈現」之後,這些年已初步展現成果,如:2021年兩廳院秋天藝術節製作的《神不在的小鎮》,導演洪唯堯等就是隨「臺北藝術節」逐步發展有成的創作團隊。

又如:「創意熟成平台」連結北藝中心和台灣其他展演場館的資源,「現在是多場館的時代,各館之間既競爭又合作已是趨勢。」該平台協助藝術家及團隊在創作階段就能獲得所需資源,試圖克服過去表演團隊為了配合補助機制,得在短時間內完成節目從發想到演出的窘迫,以致無法累積能量和提升品質,此外,該平台也邀請節目企劃、策展人一同觀摩,提供團隊逐步完善作品的專業意見與交流之外,也能藉此挖掘及媒合表演團隊到國內外場館演出的機會。

在現有條件下,北藝中心以不同形式創造自身與國際連結的網絡,例如:2017年發起的「亞當計畫—亞洲當代表演網絡集會」,主要連結亞太地區的藝文場館與藝術節資源,並協理國際藝術家交流,包括委託創作、作品共製、巡演、駐館藝術家計畫等,希冀成為亞太合作網絡的入口。2021年受到疫情限制,「亞當計畫」改以台灣藝術家為主體發展《士林考》,針對士林做田野調查,這也將搭配2022年在士林登場的「白晝之夜」呈現。

北藝中心也以戲劇和舞蹈為主,於2019年和法國國家舞蹈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Danse)共同策劃,在台北舉辦亞洲第一屆「Camping Asia」,以營隊為形式,邀請泰國、法國、香港、澳洲、美國、日本、比利時、新加坡和台灣等12所藝術院校逾100位學生及20位跨領域藝術家,推出節目、國際論壇、工作坊等百場活動。今年8月則將有兩名台灣藝術家前往法國參加營隊。

劉若瑀認為,北藝中心從籌備處階段就展開的一系列培育計畫,讓年輕人有機會從孵化、演練到成熟,而王孟超提出的「亞洲共製中心」構想,「年輕人合作完成就有國際巡迴的可能,這樣的模式也將開啟台灣表演藝術界另一個里程碑。」

劉若瑀說,北藝中心就像台北市的客廳,從裡到外都具有國際性的條件,她期待更多創意在此發生。(林軒朗 攝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提供)

行政法人下的節目規劃

今年,臺北市政府補助北藝中心的經費約為新台幣3億元,另尚有原「臺北藝術節、臺北兒童藝術節及臺北藝穗節」的補助經費約為6490萬9000元。北藝中心採行政法人制,近3年自籌款和政府資金比為2:8,希望未來朝向5:5的目標前進。今年甫開館,硬體尚未完工,劉若瑀認為自籌恐無法達到兩成,營運若能步上正軌,也許明年可望達成。

外界關心,北藝中心自製節目的目標為何?劉若瑀指出,自製節目的比例仍要看預算,希望未來自製和外租可達5:5,也將嘗試推動長銷劇或定目劇,而商業戲劇租約可開放兩週以上、1個月以內的檔期。

劉若瑀特別提到「音樂劇作為長銷劇」推展的可能性,她認為,士林有觀光人潮,加上北藝中心有「大劇院」、「藍盒子」和「球劇場」3種可搭配運用的表演空間,推動台灣音樂劇並非不可能。事實上,在籌備期階段也有規劃「音樂劇人才培訓計畫」,針對台灣長期匱乏的音樂劇創作環境提供師資、工作坊和媒合平台,待北藝中心硬體完竣之後,於此培育出的作品就有登場的機會,如:試營運期間有躍演劇團的《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10月至12月也已敲定兩檔音樂劇節目。

當士林的「好厝邊」

北藝中心被CNN譽為「全球最具顛覆性8大建築」之一,荷蘭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從鴛鴦麻辣鍋「一鍋三味」發想,特殊的建築體已為它打響國際名聲,開放式的設計可與民眾進行更多互動,也呼應周邊的士林夜市。劉若瑀不諱言,自始便肩負「北藝中心救士林」的外界期待,因此,如何創造藝術和在地都能雙贏的局面,也成了北藝中心的重要課題。

對此,劉若瑀舉例,對外方面,國際共製、長銷劇的規劃等,都有可能吸引人潮和觀光客;對內部分,透過「兒藝節」前進社區、推動「無牆博物館」等計畫都能與士林連結,開幕季也將推出於士林夜市商圈可使用之優惠券策略,北市府也表達支持,「北藝中心就像台北市的客廳,從裡到外都具有國際性的條件,它的位置和民眾生活的場域也有更多串連的可能。我們期待更多創意在此發生。」

歡迎逛逛OPENTIX上的北藝中心旗艦館,看看有什麼精彩節目。

或是看看更多關於臺北藝術中心

皮蛋豆腐?!鴛鴦火鍋??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開箱囉

打開台北珠寶盒|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Try Tey 看

北藝中心董事長 劉若瑀:以「開放、培育、國際網絡」為北藝定錨

專訪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執行長──王孟超 10年風雨終見晴

城市與記憶交織的劍潭藝文玩樂地圖|不只臺北表演藝術中心